(锁骨菩萨)
所谓锁骨菩萨,即唐朝延州的一位20多岁的女妇人,对于本地来往男性来者不拒,所有人与其媾和后便不再有淫欲,以此教化世人,女妇人死后人们惊讶发现她全身骨架竟是锁骨形状,遂将其设塔祭拜。
只不过中国古人对于庙妓之事多有忌讳,对圣女所为难以启齿,故而将圣女的相关传说改成了此类符合中国口味的版本。
当然,现实中圣女可绝不像故事里面描绘的这般诗意,她们刚一进寺庙就要面对比自己年长十多岁甚至数十岁的异性,无法像正常女子过家庭生活。
此外,卫生条件不发达,圣女极易染上花柳之病,直到今天印度相当一部分艾滋病传播源于寺庙中的滥交。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虎毒不食子,这些圣女的父母明知女儿进入寺庙后将会度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眼睁睁把女儿送进去?
(三)圣女:贱民阶层的“特产”“印度的种姓体系是一个层层相叠的金字塔,婆罗门和刹帝利位于金字塔的上层,不可接触者处于最下面,而贱民妇女是不可接触者中的最底层。”——贱民阶层代表人物安培德卡尔
(达利特阶层女性)
前面提到,贱民阶层(达利特)是盛产圣女的主要来源,根据2005年一位美国社会学家对印度卡纳塔克邦某地区调查显示,当地430名圣女当中就有398名出自于贱民阶层。
之所以如此多的贱民家庭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也要执意送走,实在是因为这是印度社会最被看不起、生活条件最差的阶层,在家里度日往往还不如在寺庙中当圣女。
众所周知,印度有以婆罗门为首的四大种姓阶层,达利特阶层则连第四等级的首陀罗都比不了,被其他阶层当做不可接触的脏物而以种种手段排斥歧视。
诸如不得与贱民接触、不与贱民同校、不与贱民同车、不与贱民同入寺庙、贱民出行需佩戴标记等枷锁套在了贱民的身上,被当成黑人奴隶一般进行种族隔离。
在经济上,贱民家庭和贫困挂钩,即使到了现代印度建国后,印度当局在分配土地仍倾向于按照种姓划分,占人口18%比例的贱民只能分配到0.5%的稀少土地,大部分人只能充当雇农。
可以说,一个印度人如果出生在贱民阶层已经是天大的不幸,而如果这个人恰巧投的是女胎,那么完全说的上不幸中的不幸,叠加了贱民 女性的双重负面buff。
(印度贫民女子)
在印度教中,妇女毫无自主性可言,她仅仅是男人的一件附属品,不管是在宗教思想上还是法律上都赤裸裸地对女性加以歧视。
例如在古印度时期的一部法律《摩奴法典》就规定女子必须幼年从父、成年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
女性地位低下,附带而来的是印度的高嫁妆传统。即使在低种姓之间,女性嫁妆一般也要高于男性彩礼,使得本来就拮据的家庭因为嫁妆而雪上加霜。
这就使得生养女孩并将其抚养成人出嫁,对贱民家庭而言是一笔恐怖的重担,女儿在家庭中的分量进一步下降,造成了大量溺婴的现象。
印度女性
在这种状况下,嫁给寺庙成为圣女反倒是贱民们得以甩掉女儿的一条体面途径。
从经济角度来说,圣女首先就免除掉了高额的嫁妆,为寺庙服务通常可以从信徒那边分得贡物,或者一笔不错维持家用的收入。
从宗教教义角度来看,越是底层的印度人头脑中的迷信色彩越重,对神灵愈发敬仰,他们会认为将女儿交给神灵是一种难得的福分,对于本家族来说无异于得到了一次神灵救赎的机会。
于是上千年来,印度寺庙中总是不会缺少贱民家庭供应的源源不断的圣女,形成了一个极其根深蒂固的恶俗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