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季节,万物生长,又到了一年一度吃野菜的好时节。
与大树比起来,野菜十分娇小,小农今天要跟大家聊的这种植物,虽然娇小,但它一点也不“软弱”,它惊人的扩展能力与顽强的求生力量,大到无法抵御。
弃落荒坡依旧发,无缘名分胜名花。
休言无用低俗贱,宴款高朋色味佳。
飘似羽,逸如纱,秋来飞絮赴天涯。
献身喜作医人药,无意芳名遍万家。
《思佳客·蒲公英》 左河水
蒲公英
蒲公英,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花期一般为4~9月,果期则是5~10月。蒲公英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寒又耐热,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
蒲公英每到开花后,其花朵就会变成许多又轻又小的果实,而且每个小果实顶上都会长着一层白色的茸毛,它们互相挤在一起,聚成一个白色小球。
为什么蒲公英的果实上有茸毛?
蒲公英种子会长毛是源于长期进化的结果,种子上那些茸毛是由毛状的花萼生长而来,能够帮助种子传播,从而扩大蒲公英分布范围。有利于蒲公英的生存。
蒲公英果实上的茸毛是什么?
其实,这些茸毛是蒲公英的果实,也叫瘦果,那些冠茸毛是果皮的一部分,是由雌蕊子房壁发育而来。
茸毛究竟有何作用?
蒲公英的果实很轻,想要将种子成果传播出去,就需要茸毛的帮助。当风吹过时,轻柔的茸毛会随风一直飘到远方。
蒲公英的茎被掐断后,流出的白色液体是?
把蒲公英等植物的茎掐断,从茎的断面上会渗出白色的汁液,这些汁液以水为主,其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和有机物。
这些液汁是从蒲公英茎中木质部的导管流出来的。
蒲公英的花朵晚上会闭合?
蒲公英的花冠具有闭合的现象。
以东北的蒲公英为例,5月初,气温较低,传粉昆虫相对较少,使得花序在早上8点之后才逐渐展开,下午3点之后花序慢慢闭合,第二天继续开放。
5月中旬,天气变暖,此时昆虫较多,大部分花会在中午12点之前闭合。如果利用纱网隔离昆虫,花序就会保持开放状态,一直持续到傍晚,直到温度降低时才缓慢闭合。
因此,温度和授粉对蒲公英花的开闭有重要影响,一般3至4天整个花序就会永久性闭合。
蒲公英和婆婆丁有区别吗?
婆婆丁的学名就是蒲公英。
在中国,很多植物名称的来历,并没有确切的历史根据,大多是依据民间传说故事而来,蒲公英就是这样。
相传很久以前,在松嫩平原上有一个村庄叫丁家窝棚,村中有一位丁寡妇,她中年丧夫,一个人拉扯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长大。
儿子长大后娶了媳妇,名为孝梅,非常孝顺,但是丁寡妇总是趁儿子外出打工时虐待儿媳妇。
有一次,丁寡妇要吃苣荬菜蘸酱,孝梅到了野外,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便采了一种类似苣荬菜的叶菜回家。
不料,婆婆吃完野菜后,身上起了许多红点,最后变成了水泡,便一口咬定是孝梅要下毒害她。事情闹到了衙门,县太爷请县里的名医为丁寡妇诊治。原来是丁寡妇想儿心切,心积於火,并且春天,肝火於燥,於毒攻身,身上才起了这些疔毒泡诊。
老中医还说,孝梅采的野菜学名叫浦公英,它即能食用,裹腹充饥,还是一种草药,能清热解毒,有通便润肠之功效。它和苣荬菜是同科植物。
当时的人们联想到丁家婆婆的种种恶行,于是就把蒲公英形象的称为“婆婆疔”,意思就是说恶婆婆吃了它就会身上长疔。又因为这个恶毒的老寡妇婆家姓丁,所以慢慢被传为“婆婆丁”了。
蒲公英的药用价值
蒲公英全草具有抗菌、通乳、抗肿瘤、利胆作用等,特别是对于扁桃体炎、胆囊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等疾病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蒲公英可清热解毒,去火消炎,消痛散结,清肝利胆,很多人都是因其“败火”的功效,而选择吃蒲公英,或者用蒲公英泡水喝。
《本草纲目》中说:“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蒲公英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治疗的效果。
《新修本草》曰:“主妇人乳痈肿。”《本草备要》曰:“专治痈肿、疔毒,亦为通淋妙品。”如果身体出现了高热不退或者是臃肿疮毒,可以服用一些蒲公英水。
蒲公英都能怎么吃?
泡茶喝:
蒲公英可以搭配玫瑰花、甜菊叶、鱼腥草、枸杞或甘草等一同饮用。
因为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与其他相同功效的食品如甜菊叶、鱼腥草和甘草等一起浸泡,可以丰富口味,增强效果;与枸杞和玫瑰花一起饮用,可补气安神,调理内分泌。
炒熟吃:
蒲公英炒肉丝是一道十分适口的菜肴。
将蒲公英洗干净,把根部切掉,然后用大锅沸水焯一下,捞出来放到一边。把肉丝用料酒,盐,酱油,拌匀之后下锅炒熟,在出锅的时候,把放在一边的蒲公英放入锅中来回翻炒几下即可。经常吃这道菜可以有清热解毒,补中益气的作用。
凉拌吃:
蒲公英最简单的吃法是凉拌,把蒲公英洗干净,去掉根部,用水焯熟备用。用陈醋调味,加入适量的糖,芝麻,辣椒油,蒜蓉等调味料拌匀后即可食用。经常吃凉拌的蒲公英,同样也可以起到排毒作用。
想不到,
不择环境,
随遇而安,
自由自在的蒲公英,
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功效。
蒲公英你吃过吗?
◆ ◆ ◆ ◆ ◆
关注小农,和小农边吃边追溯果蔬的人文历史,探寻植物文化,从自然界中寻求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