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独山玉以其坚韧微密,细腻柔润,色泽斑驳而著称,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有“南阳翡翠”之美誉。近年来有相关专家对和氏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和氏璧”是独山玉的结论。这个结论仅仅是个猜想,因为战国时期的和氏璧早已失传,但从各种文字史料记载的数据来看,和氏璧的质地的确与独山玉十分接近。仅仅是一个猜想,却让和氏璧的原产地安徽省怀远县坐不住了!怎么能说是独山玉呢?明明和氏璧产自安徽当涂的荆山,因为那儿是和氏璧的开采者、持有人卞和的故乡,后人还为此开发了什么“卞和洞”“抱璞岩”等等文化旅游景点。还有,湖北省的南漳县,也发出了不与苟同的意见,因为那里有“玉印岩”“凤凰台”璞变玉的传说,这跟《韩非子·和氏》记载的相关文字不谋而合。
和氏璧
凡此种种,和氏璧只是一件玉器,且已被历史前进的车轮抛弃久远,实物今已不在,我们的视野只能在这些历史丢弃的故氏堆里,去发掘相关的史料文字,从而读懂战国那个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鬼谷子纵横谋略,构架了战国的历史故事,实在令今人学习和敬仰。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时代,总能找到奋进的动力。特别是,你对和氏璧的敬仰,绝对耿耿于怀。因为和氏璧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的故事,已经写进中国历史的页序中。
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弱肉强食,国力是一个国家发动战争,攻城掠地的前提,如果没有人才和国力,只会任人宰割,或者被拉去合纵、连横。当时楚国有个人物,名叫卞和,他虽普通,但特别识玉。一次,他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石,为了讨好楚厉王,就把它献给了至高无尚的王。楚厉王本身不懂玉,于是找来识玉专家鉴别,玉人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于是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后来楚武王登基作了王,卞和再次携玉献宝,武王也找人来鉴别,依然给出同样的结论,一怒之下武王又下令砍了卞和的右脚。时光流逝,武王逝,文王立,卞和怀抱宝玉在山上的一块大青石上哭泣,三日三夜不停,眼泪干涸以血代之。文王遣使询问,卞和说“我不是为自己所受的酷刑而悲伤,而是悲伤我的宝玉无人能识呀”,于是文王让人打开玉石,发现里边果然是块稀世宝玉,并取名“和氏璧”。
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瞬间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怀王被秦襄王骗至秦国软禁,为了逃出秦国的束缚,他花尽金钱,最后终于逃了出来,不料太子芈横已在楚国称王,不愿接老父王进城。楚怀王就拿着和氏璧来到赵国,向奉阳君李兑求救,李兑不想卷入楚国的内斗旋涡,竟收了和氏璧还把楚怀王赶出城廓。老楚王历经苦难,只好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了秦国。这样,齐楚燕赵四国合纵,以“替死去的楚怀王讨回公道”为名出师讨伐秦国。结果,赵国不仅得到了美玉——和氏璧,还分到了不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