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当天,高朋满座,其中有叶圣陶的同学,也有从上海远道而来的“文学研究会”挚友,他们在送上祝福的同时,也八卦起叶圣陶是如何抱得美人归。
说起两人的缘分,还要从4年前的另一场婚礼说起。
1912年,18岁的叶圣陶受邀参加同学王彦龙的婚礼。作为好朋友,叶圣陶不仅包了个大红包,爱好诗词的他,还特地写了《贺新郎词》送作贺礼。
《贺新郎词》不仅词好,而且笔精墨妙,如行云流水般,在场的人,包括胡墨林的姑母胡铮子,看了都赞不绝口。
胡铮子是一位很有见识的女性,年轻的时候,曾东渡日本留学,留学归来,在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当老师,因此,能被她夸赞,着实难得。
胡墨林是浙江杭州人,比叶圣陶大一岁,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因为自幼父母双亡,是姑姑胡铮子一手把她带大的,两人亲同母女。
看着眼前这位优秀的小伙子,胡铮子决定为自己的侄女胡墨林牵线搭桥,请好友王伯祥作媒人,前往叶家拜访叶钟济。
王伯祥生于1890年,比叶圣陶大四岁,1908年,两人曾与几位朋友在苏州共同组织诗社,彼此之间志趣相投,是好兄弟,好哥们。
帮好兄弟做媒,王伯祥自然是非常的卖力。到了叶家,王伯祥把胡墨林的家事、为人以及胡家的意思仔仔细细地告诉叶种济。
此时的叶钟济也正为儿子的婚姻大事着急,得知王伯祥的来意,又听完他的介绍,自然是开心地应允了。
两人交换了庚帖和照片之后,这门亲事算是定下来了,而远在上海的叶圣陶对此却一无所知,直到收到父亲的来信和照片之后,才知道家里已经给他寻了个媳妇。
刚开始,叶圣陶有些不乐意,但看着照片里的胡墨林,眉清目秀,而且又是北平女子师范学校的高材生,也就欣然接受了。
叶圣陶与胡墨林两人是“先婚姻,后爱情”的典范。
婚后,基于相似的工作、爱好以及互补的性格,两人相处得非常融洽,感情也在不断升温,并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在之后的日子里,叶圣陶一直在教育行业中潜心耕耘。
“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发起成立了“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到开明书店当编辑,并且主办了《中学生》杂志。
抗战期间,叶圣陶又前往四川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
抗战胜利之后的1946年,叶圣陶再次回到上海,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及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
和平时期也好,战乱也好,叶圣陶的工作始终是围绕着教育开展的。
1949年1月7日,已经辞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的叶圣陶,趁着夜色,带妻子胡墨林悄悄地乘车前往上海华盛码头,准备乘船前往香港。
原来,叶圣陶是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准备从上海乘船前往香港,再由香港进入解放区。
1949年3月18日,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叶圣陶终于抵达北平。
出了北平车站,看到时任北平市市长叶剑英等中共*早已等候在车站,叶圣陶心头一暖,觉得自己这次选对了。
之后,叶圣陶奉命组建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作为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为了能够更快更好的编出教科书,他每天把自己的工作排得满满的,甚至星期天也不休息。
在编审委员会会议上,叶圣陶为了激情大家的斗志,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教科书送到哪里”的口号。
就这样,以拼命三郎的姿态,叶圣陶先后主持修订了新中国第一套小学语文课本、初中语文课本、高中语文课本、大学国文等近三十册。
由此,他也被誉为新中国大、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