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意象什么意思,再别康桥的意思及表达的感情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1 15:52:46

《再别康桥》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的《日出》月刊上,后收入《猛虎集》,是徐志摩诗歌中的绝唱。

作为前期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中,对世界的描绘方式偏向艺术化,以“美是艺术的核心”为创作原则。

再别康桥意象什么意思,再别康桥的意思及表达的感情(1)

作为徐志摩代表作的《再别康桥》,也充分地体现了新月诗派特有的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01音乐美——和谐与均齐的节奏舞蹈

陈伟农在评价这部作品时,这样说道:“《再别康桥》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美!”

新月诗派的出现处在一个改革的潮流中,即古语向白话文的发展过程中,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徐志摩的诗开始在原有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非诗化”倾向

所谓“非诗化”倾向,就是指诗歌的散文化倾向,当然散文化也是在白话文的影响下进行的,所以这个散文化,也具备白话文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让老百姓听得懂的诗。

那么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是什么呢?我想,第一个特点一定是朗朗上口

于是,讲究“和谐”与“均齐”的“音乐美”,就成为了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诗歌的重要美学特点。

再别康桥意象什么意思,再别康桥的意思及表达的感情(2)

所谓“音乐美”,就是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给大家带来听觉感官上的音节美和旋律美。

而徐志摩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这一句是《再别康桥》第一段的首句,也是最后一段的首句,这种首尾呼应一致的写作模式,其反复性,不仅具有强调的意味,更可以让人们一听,就感慨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此外,大量叠词的运用加强了音节的波动性和旋律性,如:“悄悄”、“轻轻”、“沉默”,都带给人们一种听觉上的美感。

在原始的时候,人们都是靠声音传递信息,如黄土高原人们隔着地表沟壑的民歌,这些歌词的节奏很容易在人的脑海中形成画面,因此甚至可以说,声音,是消息情感传递的第一方式。

所以《再别康桥》中的音乐之美,当属三美首位。

02 绘画美与建筑美,色彩与形体的美学碰撞

说完听觉,现在让我们将目光投到视觉上,在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视觉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色彩,二是形体,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

1)色彩斑斓的绘画美

所谓绘画的美,就是指视觉形象上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中国的文字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象形文字,顾名思义,是具有图案性的文字,绘画美则是利用了这些文字,可以代表图案的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首先徐志摩是在文中选用了大量“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色彩较为明丽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仅仅是由徐志摩自己的小心思在里面,还具有文字本身的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其次,文中还有大量动作性的文字,如“荡漾”、“挥一挥”等,这种词语自然而然地就给人一种,空间上的动感。

文字本身是很平面的东西,而这些带有画面感的文字,则仿佛是作者拿着一支笔,在人们眼前描绘出了一副画卷,将原本静止的画面动态了,给人一种身历其境,绘画般的美感。

再别康桥意象什么意思,再别康桥的意思及表达的感情(3)

2)整齐和谐的建筑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纵观全诗,我们可以看见,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种结构上规整又调皮的结构风格,体现了建筑般错落有致的美感。

画面和结构的碰撞,不止给人们带来了易于接受的便利,更是将文化独特的美感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将文学大众化,这正是新诗的一大目标。

03总而言之

新月诗派在白话文改革的浪潮中,不断摸索和创作,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三美”原则,也为改良新诗创作初期,散漫自由的弊端给予的一定程度上的改正。

其实纵观历史,一个新事物的产生是要经过很多挫折和困难的打磨的,每一块石头即使不够完美,却都在打磨过程中,有着不可候缺的作用。

新月诗派是块优秀的大石头,而你如果想了解“三美”原则,我推荐你《再别康桥》。

不仅仅是因为语言到底优美,更是因为它背后那一段所有人,为新诗诞生所付出的汗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