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面的计算,假设总工作量=X*Y,如果减少单位工作量,即X1变成X2,因为X2*Y2>X1*Y1,所以总工作量会提升。
从面积上看:
在项目中比较常见的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比如需要编写程序以及公式的项目的案例。
2.弹性<1
对于一些难度小的工作,完成时间只会小幅度增加,进而导致了最终需求的数量只是小比例的减少。换句话说,需求数量Y的变化对需求完成的难度——即单位需求完成时间X的变化不那么敏感,在这种情况下,
如下图所示:
- 增加1%的单位工作量(即从X2变成X1),完成时间的减少比例(即从Y2变成Y1)小于1%。
- 减少1%的单位工作量(即从X1变成X2),完成时间的增加比例(即从Y1变成Y2)也小于1%。
根据上面的计算,假设总工作量=X*Y,如果增加单位工作量,即X2变成X1,因为X1*Y1>X2*Y2,所以总工作量会提升。
从面积上看:
在项目中比较常见是将现有的数据库直接应用于新系统的项目的案例。
综上所述,我们在项目里,尽量安排更多低弹性的需求,而少安排高弹性的需求,对项目总工作量的提升有促进效果。
当然了,需求的增减不是完全按照弹性规则来的,也要纳入诸多因素整体考虑。
我们从其他角度印证一下这个观点。在项目规划时,一般需求都是按照:
这个顺序来排优先级的。先处理容易完成、容易出成果的工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先易后难也更容易给项目组带来自信心和凝聚力。如果把工作重心先投入到新功能的研发上,会面临着诸多的不可控因素,有进度缓慢甚至延期的风险,对于项目是很不利的。
3.弹性=1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也经常出现:某个问题大家冥思苦想了几天,在现有的框架里怎么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突然换个角度,比如引进一个新的技术方案,问题突然迎刃而解。
这种情况的理论支持是“完全弹性”。对于函数F(X)=Y,无论自变量X如何变化,因变量Y都没办法让事情做成,除非处于某个点X’,Y就可以实现。
怎么样,弹性是不是很有意思?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不是盲目的改变函数变量的值,而通过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计算,也能达到提高总量的目的。
三、后记
很多人包括我,经常会有疑问,按照职场鸡汤文的说法,自己拼命工作,一天下来累如狗,而领导好像每天只是打打电话、吃吃喝喝……
为什么人家仍然是领导而我们仍然是小兵?因为鸡汤没有告诉我们问题的核心在哪。而领导掌握了问题的核心,它们是人脉、资金、核心技术、组织才能等等,这些都是高弹性的因素;所以同样的努力和条件下,他们能收获更多的成果。
本文由 @三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