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我见过的很多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对于另一半都会有这样的诉求:我希望另一半在我需要的时候能在自己身边,而其他时候,我更喜欢一个人待着。
也就是说,回避型依恋的人往往会有有时候你感觉他们跟你很亲近,但有时候又突然变得很疏离,你也并不知道这样中间发生了什么,问他们他们也不说,被问急了就会表现得很烦躁。你很难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总感觉他们藏着很多秘密。
这样的表现,往往会被认为是渣男或者渣女。
三、"回避"OR"渣"?那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回避型依恋人格还是渣?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写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只要中了一下7条中的4条,就可以被诊断为是回避型依恋。
由于害怕他人的批评或找茬或拒绝,而回避需要社会接触的工作;
避免与他人交往,除非确信自己是被喜欢的;
由于害怕被嘲笑或拒绝,无法在亲密关系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比如说,学校里组织了兴趣班,他很想去,但又担心父母会说:"去什么夏令营?作业写完了吗?一天天那么闲吗?帮*干活去!这么大了一点儿都不懂事儿。"一想到父母可能会这样说,他就把这个想法压了下来。
也就是说,回避型的人常常会在遭到拒绝之前,就会想象别人拒绝、批评、嘲笑自己的场景,然后立刻停止那些可能会遭到拒绝的想法或行为。只要觉得存在一点儿负面的情形,就会压抑自己的想法,什么都不做。
非常担心在跟别人交往中被批评或被拒绝;
在新的环境中十分害羞、不自在,害怕自己表现不够好;
低自尊,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由于害怕受挫,不敢去冒险参与新的社会接触(比如换一份新工作);
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十分渴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又因为十分害怕被拒绝、不被认可、收到负面评价,所以就干脆什么都不做。
如果说,在前面的部分大家对回避型依恋人格的认知是冷漠和难以相处,但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发现满屏的"恐惧",害怕被批评、害怕被拒绝、害怕不被认可、害怕不被喜欢,总之,他们对他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
所以,他们不敢有期待,他们时刻都在观察着周围的人和事,如果感觉到可能会受到伤害,那他们就会在受到伤害之前,立马开启"防御机制"——冷漠、逃跑、拒绝。
总结来讲,回避型依赖有5个核心特点:缺陷感、抗拒社交、对负面评价十分敏感强调独立、渴望获得认可。
而"渣"是什么样呢?
是平常花言巧语,总能撩得你心花怒放,却吝啬实际的付出;
是出了任何问题都是你的问题,不觉得自己有错,也不会承担责任;
是说过的话经常不算数,还为自己找各种理由;
是周围有很多异性,异性缘好;
是不爱你但也不放过你。
我们可以发现,渣男的典型特征是说得多,做得少,吝啬付出,但会引导你对他付出。而回避型依恋的人并不会吝啬对你的实际付出。
但其实要想分辨一个人是渣还是回避,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心去感受。在一段感情中,一个人对你是不是真心,我们是能真切地感受到的。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会在一开始比较抗拒,比较冷,但如果他们感觉对方是真心对自己,他们内心的那扇小门也会渐渐向对方敞开。
但他们在敞开的过程中,如果感受到对方的拒绝、嘲笑、不接纳,那他们就会立刻关上那扇门,并且很难再次敞开。
四、回避型溯源每个人都是过去经验的总和。
要想找到问题的源头,还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他们小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他们往往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些场景:
童年时期的长期情感忽视和打压:
父母工作都很忙,经常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待着,一个人上学,一个人吃饭;
父母经常这样跟他说话:"一边去,我忙着呢,你自己玩吧。""你别问了,你哪来那么多问题?""你怎么这么粘人?""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
同伴之间的排斥:
"他好奇怪啊,你看他那个样子,哈哈哈。"
"我们别跟他一起玩,他好笨。"
"我们都好了,就剩你了,你能不能快点儿。"
在他们受伤了想获得关爱的时候,在他们孤独了想依恋某个人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没有人可以依赖,没有人关心自己,这个世界是冰冷的、残酷的,自己是孤单和无助的。
当父母打压、嘲笑自己,同伴排斥自己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差劲的人,没有人喜欢自己,没有人在乎自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父母和父母给孩子创造的早期成长环境不仅仅是起到一个养育的作用,这些还决定了这个孩子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