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植物的影响,气候改变对植物的影响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2-28 03:03:59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本假期,我拜读了斯诺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一书。本书以全球化的视角,记录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毫无疑问地,各地区的地理因素对该地区的历史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本文中,我将以几个鲜明的例子来论述我对此事的理解。

1. 东亚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 中国地区(由帕米尔高原到东海,自蒙古到南海的地区)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端,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北方是干燥寒冷的草原和戈壁,西方则有昆仑山,天山及帕米尔高原等难以逾越的地形。在航海技术尚未发展,西方还未进入扩张时期时,与汉族交流最深的则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逐渐形成了“天朝上国”这样的观念。由此观念,中国封建时代后期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其在科技方面与正在崛起的西方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被列强欺辱的后果。

实际上,中国会产生如此的观念,是于其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所不能分割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供养了最古老的中国文明,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地区提供了绝佳的生存气候,能够使得中华民族不间断地繁衍生息。在中华文化中心的华东、华北地区,没有巨大的自然障碍。虽然各地自然环境有不同,但中间通常有过渡地段,各地区之间的交往不受任何地理因素限制。因此,中国能够形成持续了两千余年的中央集权统治以及从未出现断层的中华文化,又能够在一定的区域内自给自足,不需依托任何外来的资源。另一方面,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内部各个地区的交流极其便利,却阻挠了中国与外部地区的交往。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历史发展拥有着极大的独立性。

不过,中国的历史发展并不是像美洲那样完全孤立的。虽然西方的各种沙漠、山脉等地形难以逾越,但中国依旧与西方的其他文明保持着持久的交流。这主要依靠着来往的商人和旅行者。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于汉朝,从那时起,中国与其他文明便有了频繁的来往。从西方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植物、舞蹈等等,为中华文化添加了新的色彩,而中国传出的瓷器、造纸术、丝绸也不断地改变着西方民族的生活。其中,火药更是推动了一个新时代的脚步。由这一点来看,中国的历史发展虽然受地理因素的约束而难以与西方产生大的相互交流或冲突,但却又不完全孤立于西方的各文明,相反地,来自西方的这些文化或物品完全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有些甚至成为了我们今天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体上来看,中国确实具有地理上的极大统一性。但如果我们细分中国内部的地理环境,各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众所周知,中国的地形分为三级阶梯。这三级阶梯在同一历史时期,自高到低,无论是人口密度或文化还是经济发展程度均呈上升趋势。这就表明中国内部的各个地区和民族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完全地统一发展步伐,甚至有不平衡的现象产生。直至今天,这样的现象依旧存在。不过,参考过去发展的历史来看,这样的现象终将减少,并最终消失。

(2) 日本地区(包括九州,四国,本州,北海道在内的各岛屿地区)

日本是东亚最东端的国家,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边界。日本主要以四大岛——九州,四国,本州,北海道以及其周边成千上万的小岛组成。在岛屿之上群山林立,很少有适合开展大规模耕种的平原出现。而日本诸岛四面环海,在航海技术能够得到发展前,日本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环境。这样的地理因素使得日本能够随意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既能向着西面航行,与大陆建立联系,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封闭自己的港口与海上边界。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日本的大和民族被描述成一个擅长借鉴的民族。虽然事实如此,但这样几乎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实际上让日本人发展出了一种与任何文明都不同的独特的,属于大和民族自身的文明。

日本在一开始并未选择封闭自身,而选择了与大陆建立联系。公元7世纪左右,日本向中国派遣遣隋使与遣唐使,这些“热情的皈依者”(《全球通史》上,269页)为尚处于氏族社会的日本人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新的生活方式”(同上)。于是,日本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位君主:圣德太子,模仿着大陆的政治制度,将日本从松散的氏族联盟改变成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的中央集权最终被名为“大名”的封建领主所击破,就是之后的故事了。

就近代来说,日本的地理因素仍然对其产生的影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疯狂地汲取着外部的知识,为自己的发展所积聚力量。在这样的发展中,日本毫无疑问地在偏向海上。这样的偏向在军队方面尤其明显。在二战期间,这个人口仅仅不到一亿,本土资源匮乏的岛国,海军实力竟然排在世界第三,仅次于传统海军强国英国和造船像下饺子一样的美国。如此的发展策略,要拜日本四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所赐。对于这样的岛国来说,海上力量无疑是第一考虑对象。这样一来,虽然其海军在海上能够与美国海军分庭抗礼,但其陆军却只能欺压军事素质低下的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面对美军和苏军时就暴露出其陆军的极大弱势。这便是其结合地理因素发展的最好佐证。

2、 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巴尔干半岛地区诞生、养育了极其辉煌的文明。包括希腊文明、拜占庭文明、乃至后来的阿拉伯文明,都在此地有着其一席之地。

究其原因,还是要谈到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地理环境。“……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还把农村地区隔成了互不相连的小块。”(《全球通史》上,102页)这样一来,巴尔干半岛地区——或者说,古希腊文明,就无法像几乎同一时期的中华文明或中东文明那样,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或行政机构。作为代替地,古希腊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光芒——民主政治。无疑,这样的发展是不能与地理因素相分割的。

另一方面,古希腊或许是最早开始了殖民行为的文明。“到公元前5世纪时,包括黑海在内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环布繁盛的希腊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成为与母邦一模一样的海外城邦。”(《全球通史》上,102页)与近代西方的殖民侵略不同,希腊的殖民为其自身和海外殖民地带来了极大的发展而不是毁灭。当然,这样的殖民行为自然为希腊的民主政治带来了一定的局限:仅有本邦男性公民能够参与议政。这样来说,其民主政治定然是不成熟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希腊被罗马人所攻占,之后便成立了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拜占庭比它西面那个被蛮族下了首都的兄弟要多存活了一千年。一方面有着罗马帝国强盛的实力背景做保障,一方面也有拜占庭首都的优越地位优势。拜占庭首都——也就是君士坦丁堡,今日的伊斯坦布尔——处于欧亚两洲之要道——土耳其海峡旁。“(君士坦丁堡)东临马尔马拉海,北濒斯普鲁斯海湾,从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金角湾。”(《全球通史》上,240页)再加上巴尔干山脉等天然或人工屏障,使这座城屹立在风雨飘摇的帝国中心长达一千余年却未遭破坏。只可惜,这座象征着罗马最后辉煌的城,最终还是在土耳其人的侵略下被攻陷,其中的历史文物等珍贵物品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于是,巴尔干半岛被纳入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治下,直至19世纪末期。这一时期的巴尔干半岛上,已经聚集了包括希腊人,土耳其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等极其多样的民族。而这些民族间由于不可避免的各种因素,互相抱有极大的仇视甚至敌视态度。这就导致了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对于19世纪到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库不仅由于其内部错综复杂的民族纷争,也有地理因素的极大干涉。首先,土耳其海峡位于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半岛之间,对于北方的俄国来说,土耳其海峡是俄国南部重要的生命线,如果土耳其海峡被敌对国封闭,俄国南部的对外联系将被断绝,其黑海舰队将成为瓮中之鳖。所以,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于俄国来说至关重要。巴尔干北部的奥匈帝国日益衰败,面对北方的德国、西边的法国、东面的俄国,奥匈帝国无力与任何一个国家对抗。它的发展只能往南方,将巴尔干半岛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一次进行最后的挣扎;而俄国势力的入侵会让原本就比较示弱的奥匈帝国受到敌对国的三面夹击(东边、南边俄国,西边法国),巴尔干半岛的控制对于这个帝国来说也是生死攸关的。巴尔干半岛民族成分复杂,加上其原来的统治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更加没落,为两大集团在巴尔*争夺提供了便利。

从这角度来看,地理因素甚至不是“有影响”,而是“决定了”巴尔干半岛成为一个火药库的命运。

3、 结论

由这三个地区来看,地理因素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出乎意料的巨大影响。不过,这样的影响自从航海技术发展,历史走向趋向全球化以来,力度正逐渐减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某个地区在古代无法取得的资源,在现代可以通过贸易轻松取得。而在古人看来是无法逾越的地理屏障,在现代科技的面前也形同虚设。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克服所有的地理因素,将历史走向牢牢抓紧在人类自己手心中的那一天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