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类人群:民间人士
这类人士如果要按照古代的人群划分,就是道士、和尚之流。他们包承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因此对联是一定要写的,这些人有很多毛笔字写得好的,再加上能撰写一些合景的对联,非常合乎时宜。
但这类人士一般文学修养并不高,绝大部份的水平是都是把句子写通,抄一抄一些古今名联,基本上是这样对着干。反正农村懂的人也少,只要是能糊在墙上,就算是很厉害的人。而老学究一般少之又少。
前几年我们村里死了一个老人家,是个男的,不知道那个写对联的是抄错了还是怎么样,联中写了个“宝婺西沉”的词语贴在大门上,结果被他的女婿看到了,逼着那个人重写,然后放鞭炮道歉才了事。
总结:
在这五大人群中,目前跃在楹联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当属第一类人群和第二类人群。这类人现在的年纪基本上在60-80岁之间,经历了中国历史的阵痛,体验过最苦难的知青岁月,吃过糠菜,背过黑锅,但也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福利,迈入老年,日子但也过得优衣渥食,自由自在。
但老了,总得找点事情做,对联就是他们最大的爱好。当然,也有去学诗词的、学书法的。
对联这东西,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没有标准的教科书。只有口传,或者寻章摘句去从历史遗留下来的对联去论证,所以对联一门,可谓八仙过海。
楹联能如此蓬勃兴起,独占民间文学的鳌头,实乃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原因,大家富起来了,有钱了,才有可能有更多精神上的追求,这也是大国气象,文化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