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3 18:18:49

本文主要内容:

1、取心前的准备工作

2、取心原则

3、取心层位的确定

4、取心方式

5、取心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6、岩心出筒、丈量和整理

7、岩心描述

8、岩心采样和岩心保管

9、岩心录井草图的编绘

所谓岩心录井,就是在钻井过程中利用取心工具,将地下岩石取上来(这种岩石就叫岩心),进行整理、描述、分析,获取地层的各项地质资料、恢复原始地层剖面的过程。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沉积环境和沉积相(1)

取心前的准备工作

取心前的准备工作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取心前应收集好邻井、邻区的地层、构造、含油气情况及地层压力资料,若在已投入开发的油田内取心,则应收集邻井采油、注水、压力资料。在综合分析各项资料后,根据地质设计的要求,作好取心井目的层地质预告图。

2)丈量取心工具和专用接头,确保钻具、井深准确无误。分段取心时,对取心钻具与普通钻具的替换,或连续取心时倒换使用的岩心筒长度,都应分别做好记录。要准确计算到底方入,并记录清楚,为判断真假岩心提供依据。

3)取心工作中要明确分工,确保岩心录井工作质量。一般分工是:地质录井队长负责具体组织和安排,对关键环节进行把关;地质大班负责岩心描述和绘图;岩心采集员负责岩心出筒、丈量、整理,采样和保管等工作;小班地质工负责钻具管理、记录钻时,计算并丈量到底方入、割心方众,收集有关地质、工程资料与数据。岩心出做时,各岗位人员要通力配合,专职采集人员做好出筒、丈量、整理和采样工作。

4)卡准取心层位。在钻达预定取心层位前,应根据邻井实钻资料及时对比本井实钻剖面,抓住岩性标准层或标志层、电性标准层或标志层,卡准取心层位。若该井无岩性标准层或标志层,或者地层变化较大,则必须进行对比测井。对比测井后,根据测井对比结果,决定取心层位。若设计无对比测井时,与邻井进行地层对比的同时,根据钻时、气测和岩性变化情况,卡准取心深度。

5)场地设施准备。在钻台坡道朝向地质值班房一侧设置一个接心台。其中:

①对水基钻井液取心井,设置长度大于取心筒内筒长度1m的接心台。

②对密闭取心、冷冻保形取心、油基钻井液取心和长筒取心井,设置长度大于取心筒内筒单筒长度2m,宽1.5m、高0.3m的接心台。

6)工具材料和仪器准备。

①岩心整理应准备的主要工具和材料包括电烤箱(或电炉)、铝盆(或锅)、锌头、劈刀、劈心架、钢卷尺、直尺、石蜡、样品罐、岩心盒、保鲜膜、玻璃纸(或锡箔纸)、牛皮纸、磁漆(白色、黑色)、绘图墨水(黑色)、铅笔(红色、灰色)、毛笔、排笔、蘸水笔、棉纱、标签和记录纸。油基钻井液取心增加无水柴油、泡沫灭火器和塑料桶。冷冻保形取心增加衬管、切割机和冰柜。

②实验室岩心处理应准备的主要仪器和工具包括岩心扫描仪、岩心伽马测量仪、岩心剖切机和台式取心机。

取心原则

虽然岩心录井是取得油层物性,油层含油、气、水情况,油田开发效果等宝贵资料的重要方法,但由于钻井取心成本高、速度慢,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只能根据地质任务要求适当安排取心。总的来说,取心原则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新区第一批探井应采用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原则将取心任务集中到少数井上,或者用分井、分段取心的方法,以较少的投资获取探区比较系统的取心资料。或按见油气显示取心的原则,利用少数井取心资料获得全区地层、构造、含油性、储油物性、岩电关系等资料。

2)针对地质任务的要求,安排专项取心。如开发阶段,要检查注水效果,部署注水检查井取心;为求得油层原始饱和度,采用油基钻井液和密闭钻井液取心;为了解断层、接触关系、标准层、地质界面而布置专项任务取心。

3)其他地质目的取心:如完钻时的井底取心、潜山界面取心、油水过渡带的取心等。


取心层位的确定

为了加快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步伐,在已确定的取心井中不是全井都取心,而常常是分段取心,因此要合理选择取心层位。一般针对以下情况应当进行取心:

1)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有效厚度不清楚的层位。

2)地层岩性、电性关系不明,影响测井解释精度的层位。

3)地层对比变化较大或不清楚的区域,应对标准层进行取心。

4)当地层层位不清时,需要取心证实。

5)研究生油岩特征的层位,应对生油岩进行取心。

6)需要检查开发效果及注水效果的层位。

7)有特殊目的需要取心的层位。

取心方式

取心工具主要由取心钻头、岩心筒、岩心爪、回压阀、扶正器等组成。目前钻井取心主要有以下几种取心方式:

1)松软地层常规取心。松软地层常规取心是指岩性比较疏松、成柱性差或未胶结的地层,对岩心没有任何特殊要求的取心。代表工具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R-8120型,是油田松软地层取心的主要工具,每年仅胜利油田取心数十口井,主要适用在软地层取心。

2)硬地层常规取心。硬地层常规取心是指在中硬一硬地层岩心成柱性较好且对岩心没有任何特殊要求的取心。一般采用短筒或中长筒常规取心。常用的取心工具是Y-8120型,是油田取心的主要工具,每年仅胜利油田取心近百口井,主要适用在中硬—硬地层取心。

3)油基钻井液取心。油基钻井液取心是指在油基钻井液条件下进行的取心。其最大的优点是保护岩心不受钻井液冲刷,能取得接近油层地下原始状态下的油水饱和度资料,为油田储量计算和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准确的参数。适用于砂岩油田的各种地层,多数在开发准备阶段采用。曾在胜利油田创出单次进尺102m、岩心收获率100%的好成绩。但其工作条件极差,对人体危害大,污染环境,且成本高。

4)密闭取心。密闭取心的作用是指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为检查油田注水开发效果,了解油层水洗情况及油水动态,制定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案。在以注水方式开采的砂岩油田,采用密闭取心技术,这种方法仍采用水基钻井液,但由于取心工具的改进和内筒中装有密闭液,岩心受密闭液保护,免受了钻井液的冲刷和侵入,能达到近似油基钻井液取心的目的,能在水基钻井液条件下取出几乎不受钻井液滤液污染的岩心。对于岩心成柱好或深部地层,通常使用 Ym-8115 型深井密闭取心工具。自1985年投入现场以来,已先后在国内胜利、青海、中原、大港、华北、吉林、滇黔桂、内蒙古、新疆、哈萨克斯坦等多个油田推广应用,并创造了许多密闭取心的最好指标。

5)保形取心。保形取心指在水基钻井液条件下,使用保形筒在极疏松砂岩地层取得接近原始形状岩心的钻井取心。在岩心内筒里增加一层复合材料衬简或铝合金衬筒,在岩心出筒时,将岩心与衬筒一起从内筒顶出,按地质要求长度割开,封住两端,待岩心冻实后割开衬筒,对岩心取样分析。使用的取心工具为Rb-8100型,主要适用在沿海东部的疏松砂岩地层取心。

6)低污染取心。低污染取心是指采用特殊的取心钻头,把保形取心技术与密闭取心技术相结合而成的密闭保形取心。由于岩心受密闭液保护,钻井中岩心受冲蚀、污染较少,故称为低污染取心。使用的取心工具为Mb-8100型,主要适用于老油田的高含水和高渗地层中的松软地层取心。

7)定向井、水平井取心。定向井、水平井取心是指用特种取心工具在定向井、水平井中的钻井取心。随着钻井技术的进步和地质勘探开发要求的不断提高,定向井、大斜度井、大位移井、水平井不断增多,为适应石油勘探开发和市场需要,于20 世纪90年代研制开发了D-8100型、Sp-8100型水平井取心工具,在国内大位移井取心中获得较好成绩。其中桩斜314井自井深195m至3610.50m井段,采用水平井取心工具和定向井取心工具,累计取心91.12m,总收获率达90.54%。在3525~3610.50m,在井斜角大于71.30°的稳斜井段连续取心70m,心长68.22m,收获率达97.45%,平均单筒取心进尺6.36m,创造了胜利油田大位移定向井取心的历史最好成绩。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哪种取心方式,应根据油气田在勘探开发中的不同阶段所需完成的地质任务来确定。

取心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准确丈量方入。在取心钻进中,只有量谁到底方大和割心方入,才能准确计算岩心进尺并合理选择割心层位。在实际工作中,常见到底方入与实际井深不符,主要原因是井底沉砂太多,井内有落物,井内有余心使钻具不能到底,也或者钻具计算有误差等。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方可开始取心钻进。丈量割心方入时,指重表悬重与取心钻进时悬重应该一致,这样计算出的取心进尺与实际取心进尺才相符,否则就会出现差错。

2)合理选择割心层位。合理选择割心层位是提高岩心收获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如割心位置选择不当,常使疏松油砂岩心的上部受到钻井液冲刷而损耗,下部岩心爪抓不牢而脱落。理想的割心层位是“穿鞋戴帽”,顶部和底部均有一段较致密的地层(如泥岩、泥质砂岩等),以保护岩心顶部不受钻井液冲刷损耗,底部可以卡住岩心不致脱落。现场钻遇理想割心层位的机会不多,当充分利用内岩心筒的长度仍不能钻穿油层时,应结合钻时,在钻时较大部位割心;若钻时无变化,则采取干钻割心的办法。

3)取全取准取心钻进工作中的各项地质资料。在进行取心钻进时,应齐全准确地收集好各项地质资料,以配合岩心录井工作的进行。钻时和岩屑资料可供选择割心位置参考。在岩心收获率低时,岩屑资料还是判断岩性的依据。在油气层取心时,应及时收集气测资料及观察槽面油、气、水显示,并做好记录,供综合解释时参考。必要时还应取样分析。

4)在取心钻进时应做到送钻均匀,不能随意上提下放钻具。当上提后再下放时,易使活动接头卡死或失灵,使已取的岩心折断、损耗,降低岩心收获率。取心时还应根据岩心筒的长度掌握好取心进尺,以免因岩心进不去岩心筒而把大于岩心筒长度的岩心磨掉。

岩心出筒、丈量和整理

(一)岩心出筒及清洗

在岩心出筒及清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岩心筒起出井口后,要防止岩心滑落。

2)岩心出筒前应丈量岩心内筒的顶空、底空,顶空是岩心筒内上部无岩心的空间距离,底空是岩心筒内下部(包括钻头)无岩心的空间距离。

3)岩心出筒:岩心出筒的关键在于保证岩心的完整和上下顺序不乱。岩心出筒的方法有多种,现场常用的手压泵出心法、钻机或电葫芦提升出心法以及水泥车出心法等。用机械出心法出筒时,岩心筒内的胶皮塞长度应等于或大于岩心筒内径的1.5倍,胶皮塞直径应等于内筒内径。用水泥车、手压泵出心时,必须使用本井取心钻进时所用的钻井液,严禁用清水或其他液体顶心。接心要特别注意顺序,先出筒的为下部岩心,后出筒的为上部岩心,应依次排列在出心台,不能倒乱顺序。岩心全部出完要进行清洗,但对含油岩心要特别小心,不能用水冲洗,只能用刮刀刮去岩心表面的泥饼,并观察其渗油、冒气情况,做好记录。对油基钻井液取出的岩心,应用无水柴油清洗。对密闭取心的岩心,用三角刮刀刮净或用棉纱擦净即可。严禁储集层岩心与外界水接触。

4)冬季出心,一旦发生岩心冻结在岩心筒内,只许用蒸汽加热处理,严禁用明火烧烤。

5)岩心出筒时,必须有地质人员严守筒口,负责接心,保证岩心顺序不乱。

(二)岩心丈量

岩心的丈量方法直接影响岩心收获率。在岩心丈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判断真假岩心:假岩心松软,像泥饼,手指可插入,剖开后成分混杂,与上下岩心不连续,多出现在岩心顶部,可能为井壁掉块或余心碎块与泥饼混在一起进入岩心筒而形成的。假岩心不能计算长度。另外,凡超出该筒岩心收获率的岩心要特别注意,只有查明井深后,才能确定是否为上筒余心的套心。

2)岩心丈量:岩心清洗干净后,对好岩心茬口,磨光面和破碎岩心要堆放合理,用红铅笔或白漆自上而下划一条丈量线,箭头指向钻头的方向,标出半米和整米记号。用钢卷尺从本筒岩心顶端沿岩心方向线一次性丈量岩心总长,长度精确到厘米(cm)。

3)岩心收获率计算:岩心收获率=实取心长度(m)÷取心进尺(m)×100%

每取心一筒均应计算一次收获率,当一口井取心完毕,应计算出全井岩心收获率(即平均收获率)。

总岩心收获率=累计岩心长(m)÷累计取心进尺(m)×100%,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两位。

每个取心段的第一筒岩心收获率不应大于100%,若其岩心长度大于取心进尺,则应查明原因后修正错误数据。

连续进行钻井取心时,若上筒在井底留有余心,则本筒岩心长度(应不超过本筒取心进尺与上筒余心长度之和)大于取心进尺的部分作为套心处理。

(三)岩心整理

岩心的整理工作关系到岩心样品的保存和原始资料准确性,因此要严格按照以下的方法进行:

1)将丈量好的岩心按井深顺序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内。放岩心时,如有斜口面、磨损面、冲刷面和层面都要对好,排列整齐。若岩心是疏松散砂或是破碎状,可用塑料袋或塑料筒装好,放在相应位置。

2)每筒岩心都应做好0.5m、1m长度记号,便于进行岩心描述,以免分层厚度出现累计误差。对岩心盒内的岩心应进行编号。岩心编号可用代分数表示。如4(8/15)表示这块岩心是第四次取心,本次取心共分 15 块,本块是其中第 8 块。

编号方法是在岩心柱面上涂一小块长方形白漆,待白漆干后,用墨笔将岩心编号写在长方形白漆上。岩心编号的密度一般以20~30cm为宜,在本篇范围内,按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涂漆编号,或用卡片填写后贴在该块岩心之上。这一方法对破碎和易碎的岩心尤为适用。

3)盒内两次取心接触处用挡板隔开,挡板两面分别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上下两次取心的筒次、井段、进尺、岩心长度、收获率和块数,便于区分检查。岩心盒外进行涂漆编号。

在岩心整理过程中,应对岩心的出油、出气及其他含油气情况进行观察,在出油、出气的地方用彩色铅笔加以圈定,并作文字记录。对大段碳酸盐岩地层的岩心,还应及时作含油含气试验。试验的具体方法详见岩心描述。整理工作完成以后,对于用作分析含油饱和度的油砂,应及时采样、封蜡,以免油、气逸散。对于保存完整有意义的化石或构造特征应妥善加以保护,以免弄碎或丢失。

取心描述

(一)岩心描述前的准备工作

在描述岩心之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1)收集取心层位、次数、井段、进尺、岩心长度、收获率、岩心出筒时的油气显示情况等资料和数据。

2)准备浓度为5%或10%的稀盐酸、放大镜、双目实体显微镜、试管、荧光灯、荧光对比系列、氯仿或四氯化碳、镊子、滤纸、小刀、2m的钢卷尺、镇头、劈岩心机、铅笔、描述记录及做含水试验所用的器材。

3)将岩心抬到光线充足的地方,检查岩心排放的顺序是否正确。如有放错位置的岩心,要查明原因,放回正确位置,并进行岩心长度的复核丈量,以免造成描述失误。

4)检查岩心编号、长度记号应齐全完好,岩心卡片内容填写应齐全准确,发现问题要查明原因,及时整改。

5)沿岩心同一轴线并尽量垂直层面将岩心对半劈开。岩心编号或长度记号被损坏时,应立即补好。

(二)岩心描述的分层原则

岩心描述的分层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

1)一般长度大于或等于10cm,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含油情况等有变化者均需分层描述。

2)在岩心磨光面或岩心的顶、底部或油浸级别以上的含油岩性、特殊岩性、标准层、标志层,即使厚度小于 10cm,也要进行分段描述(作图时可扩大到10cm)。

(三)碎屑岩的描述

在进行岩心描述时,首先应当仔细观察岩心,在此基础上给予恰当定名。然后分别详细描述颜色、成分(碎屑成分和胶结物)、胶结类型、构造、含油情况、接触关系、化石及含有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对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应绘素描图或照相。

1.定名

采用的定名原则是:颜色——突出特征(含油情况、胶结物成分、粒级、化石等)——岩石本名,如浅灰色油斑细砂岩、浅灰色灰质砂岩、灰色含螺中砂岩等。定名时,一般都将含油级别放在颜色之后,以突出含油情况,然后依次排列化石和粒度。

定名时还应注意下列几种情况:

1)当岩石中砾石、灰质、白云质含量在5%~25%之间时,定名时可用“含”字表示,含量在25%~50%之间时,定名中用“质”或“状”字表示,如浅灰色含白云质粉砂岩、灰色灰质砂岩、灰白色砾状砂岩等。

2)若岩石粒级不均一,可用含量大于50%的粒级定名,对其余粒级可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除粉细砂岩外,不定复合粒级。如可定浅灰色粉细砂岩,不能定浅灰色中粗砂岩。

3)当同一段岩心中出现两种岩性时,都要在定名中体现出来。主要岩性在前,次要岩性在后,如浅灰绿色砂质泥岩及浅灰色粉砂岩。但对已作条带或薄夹层处理的岩性,则不必在定名中表现出来。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在定名时一定要统一定名原则,否则就失去了对比的基础。

2.颜色

颜色是沉积岩最醒目的特征,它既反映了矿物成分的特征,又反映了当时的沉积环境。因此,对颜色的观察描述不仅有助于岩石鉴定,而且可以推断沉积环境。描述颜色时,应按统一色谱的标准,以干燥新鲜面的颜色为准。岩石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描述时常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1)单色:指岩石颜色均一,为单一色调,如灰色细砂岩。为表示同一颜色色调的差别,可用深浅来形容,如深灰色泥岩、浅灰色细砂岩。

2)单色组合(也称复合色):由两种色调构成。描述时,次要颜色在前,主要颜色在后,如灰白色粉砂岩,以白色为主,灰色次之。单色组合也有色调深浅之分,如浅灰绿色细砂岩、深灰绿色细砂岩。

3)杂色组合:由三种或三种以上颜色组成,且所占比例相近,即为杂色组合,如杂色砾岩。

3.含油、气、水情况

岩心的含油、气、水情况是岩心描述的重点内容之一。描述时既要进行详细观察,做好文字记录,还应做一些小型试验,以帮助判断地层的含油气丰富程度。

(1)含油产状

含油产状是指油在岩心纵向、横向上的分布状况。观察含油产状时,要将含油岩心劈开,在未被钻井液侵入的新鲜面上观察岩心含油情况与岩石结构、胶结程度、层理、颗粒分选程度的关系。描述时,可用斑点状、斑块状、条带状、不均匀块状、沿微细层理面均匀充满等词语分别描绘不同的含油产状。

(2)含油饱满程度分三种情况描述

1)含油饱满:颗粒孔隙全部被原油充满,达到饱和状态。岩心呈棕褐色或黑褐色(视原油颜色而不同),新鲜面上油汪汪的,出筒时原油外渗,染手,油脂感强。

2)含油较饱满:颗粒孔隙被原油均匀充填,但未达到饱和状态,颜色稍浅,新鲜面上原油均匀分布,没有外渗现象,捻碎后可染手,油脂感较强。

3)不饱满:颗粒孔隙的一部分或不同程度被原油充填,远未达到饱和状态,颜色更浅,呈浅棕褐色或浅棕色,新鲜面上发干或有含水迹象,油脂感弱。

(3)含油级别

碎屑岩的含油级别主要根据含油产状、含油饱满程度、含油面积等综合考虑确定。目前石油行业主要分为以下 6 个含油级别:

1)饱含油:含油面积大于或等于 95%,含油饱满,分布均匀,孔隙充满原油并外渗,颗粒表面被原油糊满,局部少见不含油斑块和条带,棕色、棕褐色、深棕色、深褐色、黑褐色,看不见岩石本色,油脂感强,极易染手,原油味浓,具原油芳香味,滴水不渗呈圆珠状。

2)富含油:含油面积在70%~95%,含油较饱满,分布较均匀,有封闭的不含油斑块或条带,棕色、浅棕色、黄棕色、棕黄色,不含油部分见岩石本色,油脂感较强,手捻后易染手,原油味较浓,具原油芳香味,滴水不渗呈圆珠状。

3)油浸:含油面积在40%~70%,含油不饱满,含油呈条带状、斑块状不均匀分布,浅棕色、黄灰色、棕灰色,含油部分看不见岩石本色,油脂感弱,可染手,有水渍感,原油味较淡,含油部分滴水呈半珠状,不渗至缓渗。

4)油斑:含油面积在5%~40%,含油不饱满、不均匀,多呈斑块状、条带状或星点状,颜色以岩石本色为主,油脂感很弱,可染手,原油味很淡,含油部分滴水呈半珠状,缓渗。

5)油迹:含油面积小于5%,含油极不均匀,肉眼可见含油显示,呈零星斑点状或薄层条带状分布,基本呈岩石本色或微黄色,无油脂感,不染手,略有原油味,含油部分滴水,一般缓渗至速渗。

6)荧光:肉眼看不见含油部分,荧光系列对比在六级或六级以上,颜色为岩石本色。

(4)含油、气、水实验及观察

1)四氯化碳(CCl4)试验:将岩样捣碎,放入干净试管内加入约两倍的四氯化碳或氯仿,摇匀浸泡10min,若溶液变为淡黄、棕黄或棕褐、黄褐等色时,证明岩心含油。若溶液未变色,可将溶液倾在洁白干净的滤纸上,待挥发后用荧光灯照射,观察滤纸上的颜色产状并做好记录。

2)丙酮试验:将岩样粉碎,放入试管内,加两倍于岩样体积的丙酮,摇匀后,再加入与丙酮体积等量的蒸馏水。如含油,则溶液变混浊;若无油,则仍保持透明。

3)含气试验:在地下,岩层的孔隙、裂缝空间常被液体或气体充填。岩心取出地面后,由于压力逐渐降低,岩心里的气体就要外逸。试验方法是把刚出筒的岩心立即冲去岩心表面的钻井液,并把岩心放入预先准备的一盆清水中进行观察,看看有无气泡冒出。若有气泡,应记录冒出气泡的部位、强弱、声响程度、气味、数量及延续时间等内容,供油气层综合解释时参考。

4)含油砂岩的含水程度观察:观察含油岩心劈开面的含水程度,对判断含油岩心是油层、水层或油、水同层有一定实际意义。

观察时应将岩心劈开,看新鲜面上含油部分颜色是否发灰(含水时呈灰色),有无水外渗,然后进行滴水试验。

滴水试验常是用滴管把水滴在含油岩心的新鲜面上,观察水的渗入速度和停止渗入后所呈现的形状。通常根据渗入速度和形状可分为五级:

一级:滴水立即渗入; 二级:10min 内渗入,水滴呈薄膜状; 三级:10min 内水滴呈凸透镜状,浸润角小于 60°; 四级:10min 内水滴呈球状,浸润角为 60°~90°; 五级:10min 内水滴呈圆珠状或半珠状,浸润角大于 90°。

油和水几乎是互不溶解的。因此,可以根据滴水试验的结果,大致确定含油砂岩中的含水程度,含水多时为一、二级,含油多时为四、五级。在油、水过渡带取心或检查井取心时,可根据滴水试验定性地了解油水分布规律及水洗油程度。

5)含油砂岩被钻井液水浸程度的观察:在用水基钻井液取心时,含油岩心被浸泡在钻井液之中。钻井液水侵入岩心柱形成了侵入环。侵入环的深度和颜色变化反映了岩层的胶结程度和亲水性能,也反映了岩层本来的含水程度,也称“含油岩心水洗程度”。对于疏松、分选好的砂岩,钻井液水可以侵入很深,即侵入环很厚,有时甚至将岩心柱内大部分原油排出岩心,只剩下岩心柱中心含油。在岩性相同的条件下,含水多的砂岩亲水性能好,因而侵大环厚,而含油多含水少的砂岩侵入环较薄。根据对钻井液水侵入程度的观察、分析,可以帮助判断油层、油水同层及含油水层。

6)含水级别:含水砂岩的含水级别一般可分以下二级。

①含水:岩心具明显水湿感,灰色,新鲜面有渗水现象,久置仍具有潮湿感,滴水呈薄膜状,或立即渗入,多伴有硫化氢味(地层水中含硫化氢)。

②弱含水:微具水湿感,稍放后水湿感消失,滴水呈薄膜状(渗或微渗)。

4.矿物成分

在现场工作中,对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实体双目显微镜可见的矿物成分均应描述,如石英、长石、暗色矿物、岩块、砾石等。描述时,主要矿物以“为主”表示,其余矿物含量在30%~20%时用“次之”表示,含量在10%~5%时用“少量”表示,含量小于5%时用“微含”表示;当对含量不能估计百分比时,用“少见”或“偶见”表示。

5.结构

结构描述的内容包括粒度、磨圆度、球度、分选程度、胶结物的成分、胶结程度等内容。

1)粒度:根据颗粒直径分为砾、粗砂、中砂、细砂、粉砂、粘土六级。

砾——颗粒直径大于1mm; 粗砂——颗粒直径 1~0.5mm; 中砂——颗粒直径 0.5~0.25mm; 细砂——颗粒直径 0.25~0.10mm; 粉砂——颗粒直径 0.10~0.01mm; 粘土——颗粒直径小于 0. 01mm。

2)磨圆度:指碎屑颗粒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分为圆状、半圆状、次棱角状、棱角状四个级别。

3)球度:根据碎屑颗粒三个轴的长度比例,分为圆球状、椭球状、扁球状、长扁球状四种形状。

4)分选程度:分为好、中等、差三级。

分选好——主要粒级颗粒含量大于 75%; 分选中等——主要粒级颗粒含量为50%~75%; 分选差——颗粒含量均小于 50%。

5)胶结物的成分:常见的有泥质、高岭土质、灰质、白云质、石膏质、凝灰质、硅质、铁质等。

6)胶结程度:一般分为三级——松散、疏松和致密。介于两级之间而近于某级时,可在某级之前加“较”表示,如胶结较疏松。

6.构造

构造描述的内容应包括层理、层面特征、颗粒排列、地层倾角及其他特征(如擦痕、裂纹、裂缝、错动等)。其中以层理描述最为重要。

(1)层理描述

对层理除着重描述其形态、类型及显现原因和清晰程度外,还应描述组成层理的颜色、成分和厚度。对不同类型的层理,描述重点也有所区别:

1)水平层理:应描述显示层理的矿物颜色和成分、粒度变化,层的厚度,界面清晰程度、连续性、界面上是否有生物碎片,云母片、黄铁矿等及其分布情况。

2)波状层理:应描述显示层理的矿物颜色和成分,界面清晰程度,波长、波高及对称性、连续性,粒度变化等内容。

3)斜层理:应描述显示层理的矿物颜色和成分,界面清晰程度,粒度变化,顶角、底角、形态(直线或曲线)。

4)交错层理:应描述显示层理的矿物颜色和成分,层厚度、连续性,倾角、交角、形态。

5)压扁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应描述显示层理的矿物颜色和成分、厚度、形态、对称性等。

6)递变层理:描述粒度变化情况、厚度等。描述层理时应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在岩心柱上若能看出是斜层理,劈岩心一定要注意方向性,否则将岩心劈开后会把斜层理误认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误认为斜层理,从而造成描述上的错误。

第二,对含油较好的岩心,必须在岩心劈开后立即对层理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否则层理很快会被油污染而无法辨认、描述。

(2)层面特征描述

层面特征主要是指波痕、雨痕、冰雹痕、晶体印痕、生物活动痕、冲刷面和侵蚀下切痕迹。对层面特征的描述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岩石的生成环境,判断地层的顶底。

1)波痕:包括风成波痕和水成波痕。描述时应将波痕的形状、大小、波高、波长、波痕指数、对称性详细记录下来,以判断波痕的形成条件,进而推断岩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由于岩心柱较小,观察波痕时,有时只能见到波痕的一部分,见不到完整的波痕。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实事求是,见到多少描多少,切忌生搬硬套。

2)雨痕:多为椭圆或圆形,凹穴边沿耸起,略高于层面。

3)冰雹痕:较大且深,形态不规则,应描述凹穴形状、大小、深度及分布情况。4)晶体印痕:应描述形状、大小、充填并交代物质的性质等。

5)生物活动痕:应描述数量、大小、分布状况、充填物的成分、与层面的关系等内容。

6)冲刷面和侵蚀下切痕迹:描述时应注意观察其形态、侵蚀深度,尤其要注意观察冲刷面或侵蚀面上下的岩性、构造、化石、含有物特征以及上覆沉积物中有无下伏沉积物碎块等,据此判断沉积环境,有无沉积间断。

(3)颗粒排列情况的描述

颗粒排列情况主要指砾石的排列情况。对砾石的描述主要注意砾石排列有无方向性,其最大偏平面的倾向是否一致,倾角多少,以及倾向与斜层理的关系等。这些资料是判断砾石形成时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

对砂粒的排列主要应观察颗粒排列与成分、层理的关系以及颗粒排列是否带韵律性特征等。

(4)对地层倾角的描述

岩心倾角的大小反映了构造的形态。在岩心中,对清晰完整的层面都应测量其倾角,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此外,在描述裂缝、小错动时,还应记录数量、产状,有无充填物及充填物性质等特征。对揉皱构造、搅混构造、虫孔构造、斑点和斑块构造等也都应详加描述。

7.接触关系

描述时应仔细观察上下岩层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及上下岩层有无明显的接触界线、接触面等,综合判断两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分为渐变接触、突变接触(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断层接触、侵蚀接触等。

1)渐变接触——不同岩性逐渐过渡,无明显界线。

2)突变接触——不同岩性分界明显,见到风化面时,应描述产状及特征。

3)断层接触——在岩心中见到断层接触时,应描述产状、上下盘的岩性、伴生物(断层泥、角砾)、擦痕、断层倾角等。

4)侵蚀接触——般侵蚀面上有下伏岩层的碎块或砾石的沉积,上下岩层接触面起伏不平。应描述侵蚀面的形态、侵蚀深度、砾石成分及形态、分布状况等。

对岩心见到的断层面、风化面、水流痕迹等地质现象应详细描述它们的特征及产状。

8.化石

对化石的描述包括化石的颜色、成分、大小、纹饰、数量、产状、保存情况等。

1)颜色:与描述岩石一样,按各地统一色谱描述。

2)成分:动物化石的硬壳部分是否为灰质或被其他物质(如硅质、方解石、白云质、黄铁矿)所替代。

3)大小:介形虫和蚌壳的长轴、短轴的长度,塔螺的高度,体螺环的直径、平卷螺的直径等。

4)形态:化石的外形、纹饰特征以及清晰程度。

5)数量:化石数量的多少可用“少量”、“较多”、“富集”等词描述。“少量”表示数量稀少,不易发现;"较多"表示分布普遍,容易找到,"富集"表示数量极多,甚至成堆出现。描述时"少量"、"较多"、"富集"可分别用“ ”、“ ”、“ ”表示。对大化石可直接用数字表示,当量多不易指出数量时,可用"较多"或"富集"表示。

6)产状:指化石的分布是顺层面分布或是自身成层分布,也或是杂乱分布,化石的排列有无一定方向,化石分布与岩性的关系等。

7)保存情况:指化石保存的完整程度。可按完整、较完整、破碎进行描述。

9.含有物

含有物指地层中所含的结核、团块、孤砾、条带、矿脉、斑晶及特殊矿物等。描述时应注意其名称、颜色、数量、大小、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和层理的关系等。

10.物理性质

对物理性质应描述硬度、断口、光泽、味、风化程度、可塑性、燃烧程度、透明度等内容。

11.化学性质

对化学性质描述主要指岩石遇稀盐酸反应情况。现场常用浓度为5%~10%的盐酸溶液对岩心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反应情况。反应强度可分为强烈、中等、弱和无反应四级。

1)强烈:加盐酸后立即反应,反应强烈,迅速冒泡(冒泡量多),并伴有吱吱响声,用“ ”符号表示。

2)中等:加盐酸后立即反应,虽连续冒泡,但不强烈,响声也较小,用“ ”符号表示。

3)弱:加盐酸后缓慢起泡,冒泡数量少,且微弱,用“ ”符号表示。

4)加盐酸后不冒泡,无反应,用“二”符号表示。

12.素描图

对岩心中的重要地质现象或用文字无法说明的地质现象,如层理的形态特征,砾石或化石的排列情况,上下岩层间的接触关系,裂缝的分布特点,含油产状等都应当通过绘素描图予以说明。每幅素描图应注明图名、比例尺、所在岩心柱的位置(用距顶的尺寸表示)和图幅相对于岩心柱的方向。

(四)粘土岩的描述

粘土岩主要有高岭土粘土岩、蒙脱石粘土岩、伊利石粘土岩、海泡石粘土岩、泥岩、页岩等几种类型。

1. 粘土岩定名

粘土岩定名包括颜色、含油级别、特殊矿物(如硫磺),特殊含有物、非粘土矿物和粘土矿物等内容。

2.粘土岩的描述内容

粘土岩描述内容包括颜色、粘土矿物成分及非粘土矿物的含量变化和分布情况、遇盐酸反应情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结构、构造、含有物及化石、含油情况、接触关系等。

1)颜色:按标准色谱确定,同时描述岩石颜色的变化及分布等情况。

2)描述粘土矿物成分及非粘土矿物的成分、含量、变化等情况,并描述遇盐酸的反应情况。有机质含量较多时,更应详细描述。

3)物理性质:包括粘土岩的软硬程度、可塑性、断口、吸水膨胀性、可燃程度、燃烧气味以及裂缝等。

软硬程度——分为软(指甲可刻动)、硬(小刀可划动)、坚硬(小刀刻不动)三级。硬度在二者之间时可用“较”字形容,如较软、较硬。

4)化学性质:同碎屑岩描述。

5)结构:粘土岩结构按颗粒的相对含量可分为粘土结构、含粉砂(砂)粘土结构、粉砂(砂)质粘土结构;按粘土矿物的结晶程度及晶体形态可分为非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粘土岩的结构还包括缅粒及豆粒结构、内碎屑结构、残余结构等几种。

6)构造:包括层理、层面、生物活动痕迹、水底滑动、搅混构造等。

①层理的描述:粘土岩多在静水或水流较微弱的环境下沉积而成,故以水平层理为主,且常具韵律性。其描述方法与碎屑岩水平层理的描述相同。

②层面的描述:粘土岩层面特征指泥裂、雨痕、晶体印痕等。这些特征是判断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

泥裂:描述时要注意裂缝的张开程度、裂缝的连通情况以及裂缝中充填物的性质,同时还应注意上覆岩层的岩性特征。

雨痕:描述时要注意雨痕的大小、分布特点以及上覆岩层的岩性特征。

晶体印痕:描述时要注意印痕的大小、分布特点以及上覆岩层的岩性特征。此外,粘土岩中还可见结核、团块构造、斑点构造、假角砾构造等,都应详细描述。

7)含油情况:粘土岩一般是层面或裂缝中具有含油显示,含油级别为油浸(含油面积大于25%)、油斑(含油面积小于25%到肉眼可见到的含油显示)两级,达不到饱含油程度和含油级,并且油斑与油迹的划分界线不易掌握,荧光级显示作用意义不大,故仅采用油浸、油斑两个含油级别。应描述含油显示的颜色、产状等。

8)含有物及化石:同碎屑岩描述。

9)接触关系:同碎屑岩描述。

(五)碳酸盐岩的描述

1.碳酸盐岩定名

碳酸盐岩定名包括岩石的颜色、含油级别、主要结构组分、构造和岩石名称等内容。

2.碳酸盐岩的描述内容

碳酸盐岩描述应特别着重裂缝、溶洞的分布状态、开启程度、连通情况和含油气产状等。描述内容包括颜色、结构组分及化学性质、构造、化石、含有物、含油程度、接触关系等内容。

1)颜色:按标准色谱确定,还应描述颜色的变化和分布状况。

2)结构组分:碳酸盐岩主要由颗粒、泥、胶结物、晶粒、生物格架五种结构组分组成。

①颗粒——包括内碎屑、缅粒、生物颗粒、球粒、藻粒等。描述前把岩石新鲜面用浓度 5%或 10%的稀盐酸浸蚀2min,再用水洗净,在放大镜下观察,描述其数量、大小和分布状况等。

②泥——描述其含量及分布状况。

③胶结物——应描述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类型等,如晶簇状胶结、粒状嵌晶胶结和连晶胶结。

④晶粒——描述晶粒形状、大小等内容。

⑤生物格架——描述数量、大小、形态、排列及分布状况。

3)化学性质:同碎屑岩描述。

4)构造:构造描述包括层理、鸟眼构造、虫孔构造、缝合线、间隙缝、缝、洞等。应描述各构造的形态、分布状况等。

①层理——同碎屑岩描述。

②鸟眼构造——描述形状、大小、分布状况、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等。

③虫孔构造——描述形态、孔径、延伸情况、数量、与层面的关系、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等内容。

④缝合线——描述数量、形态、凹凸幅度、延伸方向、与层面关系等。

⑤间隙缝——描述数量、大小、形态、开启程度、充填物质成分等。

⑥缝、洞——裂缝宽度大于2mm称为大缝,宽度为1~2mm称为中缝,宽度小于1mm称为小缝。洞包括溶洞和晶洞,孔径大于100mm称为巨洞,孔径为10~100mm称为大洞,孔径为5~10mm称为中洞,孔径为1~5mm称为小洞,孔径小于1mm称为溶孔、针孔。孔洞被张开缝所串通,称为缝连洞;裂缝有两次充填,称为缝中缝;被充填的宽裂缝中的晶洞,称为缝中洞;不同期次的裂缝相互穿插,称为切割缝。未被充填或未全部充填的裂缝,称为张开缝;全部被充填的裂缝,称为充填缝。

应描述缝洞的类型、数量、长度、宽度(洞为直径)、形态、充填情况、充填物成分、缝洞关系、分布状况及以层为单位统计缝洞的密度、连通程度和开启程度。缝洞描述的几个参数如下:

裂缝密度=裂缝条数/岩心长度(条/米) 孔洞密度=孔洞个数/岩心长度(个/米) 裂缝开启程度=张开缝条数/裂缝总数×100% 孔洞连通程度=连通孔洞数/孔洞总数×100%

5)含油情况:包括岩心含油的颜色、产状、原油性质及钻遇该层时的钻时变化、槽面显示、洗岩心时的盆面显示、气测值的变化情况、钻井液性能变化情况等。碳酸盐岩含油级别的划分见表1。

表1 碳酸盐岩含油级别的划分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沉积环境和沉积相(2)

碳酸盐岩岩心在出筒静置8h后,必须复查含油情况。描述时,对用肉眼未发现油气显示的岩心,必须用荧光灯进行干照、滴照以及系列对比。确定含油级别及产状,各项试验结果必须记录在描述中。岩心越破碎,越应仔细观察并做试验,证实是否有油气显示。

1)化石及含有物:同碎屑岩描述。

2)接触关系:同碎屑岩描述。

(六)可燃有机岩的描述

可燃有机岩主要指煤、沥青、油页岩几种类型。

1.可燃有机岩定名

可燃有机岩定名包括颜色、岩性等内容。

2.可燃有机岩的描述内容

1)煤:主要描述颜色、纯度、光泽、硬度、脆性、断口、裂隙、燃烧时气味、燃烧程度、含有物及化石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等内容。

2)油页岩、碳质页岩、沥青质页岩:描述颜色、岩石成分、页理发育情况、层面构造、含有物及化石情况、硬度、可燃情况及气味等内容。

(七)蒸发岩的描述

蒸发岩包括石膏岩、硬石膏岩、岩盐、钾镁岩盐、芒硝—钙芒硝岩、硼酸岩盐等几种类型。

1. 蒸发岩定名

蒸发岩定名包括颜色、岩性等内容。定名时,以含量大于50%的矿物命名,如石膏岩;含量小于50%时,参考其他岩石定名。

2.蒸发岩的描述内容

蒸发岩描述内容包括颜色、成分、构造、硬度、脆性、含有物及化石等内容。

(八)岩浆岩的描述

岩浆岩主要有安山岩、玄武岩、花岗岩、橄榄岩、辉长岩、闪长岩、流纹岩等。

1. 岩浆岩定名

根据颜色、含油级别、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对岩浆岩综合命名。岩浆岩必须选样进行镜下鉴定,以鉴定后的定名为准。

2. 岩浆岩的描述内容

岩浆岩描述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殊含有物、含油情况等内容。

1)颜色: 应描述岩石颜色的变化及所含矿物颜色的变化和分布状况等。

2)矿物成分:描述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各种矿物及其含量变化。

3)结构:包括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文象结构、蠕虫结构等。应描述结构名称、组成某些结构的矿物成分等内容。

4)构造:包括块状构造、带状构造、斑杂构造、晶洞构造、气孔和杏仁构造、流纹构造、原生片麻构造等。应描述组成某些构造的成分、颜色及晶洞、气孔的形状、直径、充填物成分等。

5)含油情况:描述含油颜色、产状等情况,含油级别的划分与碳酸盐岩相同。

(九)火山碎屑岩的描述

火山碎屑岩包括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几种类型。

1. 火山碎屑岩定名

首先根据物质来源和生成方式划分出火山碎屑岩类型,再根据碎屑物质相对含量和固结成岩方式划分岩类,又根据碎屑粒度和粒级组分的种属划分基本种属,最后以碎屑物态、成分、构造即颜色、含油级别、结构和岩性作为形容词进行定名,例如灰色油斑凝灰岩。对火山碎屑岩必须选样进行镜下鉴定。

2.火山碎屑岩的描述内容

火山碎屑岩描述内容包括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及含有物、含油气情况等内容。

1)颜色:火山碎屑岩颜色主要取决于物质成分和次生变化。常见的颜色有浅红、紫红、绿、浅黄、灰绿、灰、深灰等色。

2)成分:火成碎屑物质按组成及结晶状况分为岩屑、晶屑和玻屑。应描述其物质成分。

3)结构:包括集块结构(集块含量大于50%)、火山角砾结构(火山角砾含量大于 75%)、凝灰结构(火山灰含量大于75%)和沉凝灰结构等。凝灰质含量小于50%时,参照其他岩性定名,如凝灰质砂岩、凝灰质泥岩等;含量小于10%时,不参加定名。另外,还需描述磨圆度、分选情况等,同碎屑岩描述。

4)构造:包括层理、斑杂、平行、假流纹、气孔、杏仁等构造,同碎屑岩描述。

5)含油情况: 同碎屑岩描述。

6)化石及含有物:同碎屑岩描述。

(十)变质岩的描述

变质岩常见的主要有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等几种类型。

1.变质岩定名

根据原岩、主要变质矿物、结构、构造的特征进行分类定名。包括颜色、含油级别、变质矿物、构造和岩石基本类型等内容。对变质岩应选样进行镜下鉴定。

2.变质岩的描述内容

变质岩的描述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有物以及含油情况等。

1)颜色:应描述颜色的变化和分布情况。

2)矿物成分: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十分复杂,既有和岩浆岩、沉积岩共有的矿物类型,又有自身独具的矿物类型,如一些变质矿物。变质岩中不含副长石(霞石、石榴石)、鳞石英、透长石等矿物。

3)结构:主要有变余结构、变晶结构、交代结构、碎裂及变形结构。

4)构造:主要有变余构造(包括变余流纹、变余气孔—杏仁、变余枕状、变余条带)、变成构造(包括斑点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和混合构造(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眼球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肠状构造和阴影状构造)。

5)含油情况:同碳酸盐岩描述。

6)含有物:同碎屑岩描述。

岩心采样和岩心保管

(一)岩心采样

1)采样要求:油浸以上的油砂每米取 10 块,油斑及以下砂岩和含水砂岩每米取3块。碳酸盐岩类:一般岩性每米取1~2块,油气显示段及缝洞发育段每米取5块。样品长度一般为 8~10cm,松散岩心取 300g。

2)注意事项:采样前首先要检查岩心顺序,核对岩心长度。采样时应将岩心依次对好,沿同一轴面劈开,用同一侧岩心取样,另一侧保存。对用作含油饱和度的样品必须在出筒后两小时内采样并封蜡。水砂每米采1块样品,并填写标签,用纸包好。样品必须统一编号,从第一筒岩心到最后一筒岩心顺序排列,不能一筒心编一次号。岩心样品分析项目由地质任务书或使用单位确定。采样完毕,应填写送样清单一式三份(两份上交,一份自存),并随样品送分析化验单位。

(二)岩心保管

将岩心装箱后,应按先后顺序存放在岩心房内,严防日晒、雨淋、倒乱、人为损坏和丢失。每取一个井段的岩心后,应及时要求管理单位验收,验收合格后,将岩心送岩心库统一保管。入库时要求填写详细的入库清单,包括井号、取心井段、取心次数、心长、进尺、收获率、地层层位、岩心箱数等。

取心录井草图的编绘

为了便于及时分析对比及指导下一步的取心工作,应将岩心录井中获得的各项数据和原始资料(如岩性、油气显示、化石、构造、含有物及取心收获率等)用统一规定的符号绘制在岩心录井图上。岩心录井图有两种,一种为岩心录井草图,另一种为碳酸盐岩岩心录井综合图。下面着重介绍碎屑岩岩心录井草图的编绘方法。编制碎屑岩岩心录井草图(图1)的步骤如下:

图1 岩心录井草图图头格式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沉积环境和沉积相(3)

1)按标准绘制图框。

2)填写数据:将所有与岩心有关的数据(如取心井段、收获率等)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数据必须与原始记录相一致。

3)深度比例尺为1∶100,深度记号每 10m标1次,逢 100m标全井深。

4)第一筒岩心收获率低于 100%时,岩心录井草图由上而下绘制,底部空白。下次收获率大于100%时(有套心),则岩心录井草图应由下而上绘制,将套心补充在上次取心草图空白部位。

5)每次第一筒岩心的收获率超过100%时,应根据岩心情况合理压缩成 100%绘制。

6)对化石及含有物用图例绘在相应地层的中部。化石及含有物分别用“1”、“2”、“3”符号代表“少量”、“较多”和“富集”。

7)样品位置、磨损面、破碎带按该筒岩心的距顶位置用符号分别表示在不同的栏内。

8)岩心含油情况除按规定图例表示外,若有突出特征时,则应在“备注”栏内描述。钻进中的槽面显示和有关的工程情况也应简略写出,或用符号表示。

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沉积环境和沉积相(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