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佑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临朝称制十一年的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崩逝,享年64岁。已经24岁的宋仁宗终于可以亲政了。此时宋朝连年大旱,刚刚亲政的仁宗决定次年改元“景祐”,并说道“改元诏意冀以迎和气也”,希望治下的大宋朝能够得到上天的庇佑。“景佑”完全体现了宋仁宗自己的想法,不必再迎合别人,因此“景佑”才是宋仁宗真正意义上用的第一个年号。
宝元
景祐五年(1038年)宋仁宗又于当年改元“宝元”,将景祐五年作宝元元年,这次改元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解释说“五年,因郊又改元曰宝元”,即因宋仁宗在郊外祭天才改元“宝元”,有吉祥如意之意。可惜这个吉祥如意的年号没有给宋朝带来好运,宝元元年北宋藩属党项政权的首领李元昊脱离宋朝,去宋封号,自立为帝,建立西夏。宋朝与西夏的关系全面破裂,西北局势严峻。宝元二年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朝承认西夏政权。北宋朝堂上大部分官员都主张讨伐西夏,宋仁宗也是当机立断地下诏削去李元昊的官爵,并兴兵讨伐,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由此爆发。
康定
宋夏战争爆发后,宋仁宗对李元昊十分不爽,顺带着看“宝元”年号中的“元”也不爽,便于宝元三年(1040年)改元“康定”,宝元三年作康定元年,意为富足安定。可是改年号这种自我麻痹的方法改变不了宋夏战争中宋军节节败退的结果,理想中的富足安定的局面并没有出现。宋朝官员就觉得“康定”这个年号没有想象的吉利,又嚷嚷着要改元。
庆历
康定二年(1041年)宋朝以“康定乃谥尔”,不吉利的理由,改元“庆历”,康定二年作庆历元年。庆历应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年号,一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应该能勾起不少人上学时的回忆,写出这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就是在庆历年间进行改革的,史称“庆历新政”。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也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双方定议:①西夏向宋朝称臣,李元昊去帝号,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②宋每年赐予西夏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③重开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高平寨(今宁夏固原)等沿边榷场贸易。西夏问题暂时解决,让宋仁宗心情舒畅不少。加上“庆历新政”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一片繁荣昌盛之景。可惜反对改革的势力过于庞大,宋仁宗性格软弱,只得妥协反对派,改革旋即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