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雁荷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是诗人著名的《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通过“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暮”说明天尚未黑,天未黑而投宿,说明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旅途的荒凉,之所以投“村”而不是找城镇,暗示出诗人的不敢走大路。这五个字,一方面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渲染了一个由于战乱而带来的鸡犬不宁的典型景象,为“夜捉人”的悲剧制造了一个典型环境。
“有吏夜捉人”是全诗的提纲,以下的情节、叙说全是由这里引发出来的。“捉”如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对于“夜捉人”的厌恶、对于老百姓的同情之意尽含其中;“夜”反映出了人们间接或直接的反抗,也表明了统治者的狠毒,搞得人们昼夜不安,以及由于长期征战而带来的兵源的严重枯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可见“夜捉人”不是第一次,而是长期以来如此了,即使到了夜深人静,人们仍然不得安寝,一听到动静就知道是“有吏夜捉人”了。
一般说来,年迈的老翁是不会轻易越过高墙而逃的,这里的“逾墙走”,是迫于无奈而为之,老翁已逃,只能由老妇出门应酬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形象地概括了以“吏”为代表的统治者与以“妇”为代表的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呼”、“怒”、“啼”、“苦”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何”在两句中重复使用,使两者的对照更为鲜明,加重了感情色彩,也表现出诗人的憎恶,有力地渲染了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暴虐,为故事的发展制造出悲壮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