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杜甫遭遇了一个两难命题。
一方面,他明白补充军队的紧迫,另一方面,他又无比同情无辜的老百姓。当忧国和忧民有了冲突时,该何去何从?
杜甫纠结不堪,无奈失语。他只能以沉默和“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诗句表达沉重的同情和恻隐。
在诗中,他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情感,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写成了一首现实主义叙事诗。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容纳了杜甫复杂难明的感情,也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石壕吏》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后戛然而止,这是这首诗高度艺术性的体现。
此时无声胜有声,也使得杜甫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写在最后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既无国,何有家?当朝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疑使政治局势更加复杂,无形中也加重了百姓的苦难。
人民的信念与支持不是无限的,至少也要让大家看到光明希望吧!只可惜当时邺城之战的惨败,打碎了普通民众的梦,还有接踵而至的捉人行动,更是令老百姓寒心。
面对这现实,文采绝世的诗圣如杜甫也只能沉默不语,无言以对。
本文为原创,欢迎关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