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个人拥有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但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机会是公平的。”
29岁的马寅青有一副甜美的嗓音,朗读起来字正腔圆、轻柔动听,在有声书领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盲人主播。这段话,是她最喜爱的书《别计较不完美》开头的一段。
37岁的王辉因为手部后天致残,内心曾有过深深的自卑,不敢与人对视交流,直到两年前,为了让非遗刺绣助力残障青年就业创业的项目得到更多支持,他第一次突破自我,进行了公开路演。
39岁的听障女孩陈莹莹,曾在一个专业的咖啡技能比赛中获得金奖,却依旧找不到工作。2020年,她制作的“熊爪咖啡”从“洞口”端出,温暖了人心,也让她不再社恐。而今,她成了“熊爪咖啡”的合伙人,还成了公司的培训师。
在中国,登记在册的残疾人有8500万人,创业的比例极低。不过,随着社会环境的包容、相关政策的完善,以及科技的日新月异,创业,对于残疾人来说已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梦想开启之后,依然是一段艰辛的路。记者走近了几位参与创业的残疾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当有声书遭遇AI挑战
带着白色的导盲犬盖娅,马寅青开始了自己独立生活的一天。
她熟练地听着手机上的各种微信留言,用语音或输入文字回复,再打开叫车软件,坐上网约车,大约半小时后,来到自己位于闵行的工作室。在这里,她和团队小伙伴一起商量近期短视频的选题,然后开始了外出拍摄,并完成剪辑,“制作全程快的话两三小时,慢的话大半天。”
马寅青和她的导盲犬
在小红书上“寅青看世界”的视频账号中,她保持着每天更新一条的速度。
马寅青是先天性失明,眼睛只对强光有一点点感知。2018年,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毕业后,对朗读感兴趣的她发现工作很不好找,决定自己创业。
2019年2月,马寅青和几位视障小伙伴一起,创立上海寅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打音频制作与开发的业务。
公司开拓了几单业务,但生存仍然艰难。这时候,她的创业导师推荐了觉群大学生创业基金。经历人生第一次的“路演”申请,马寅青得到了10万元的无息贷款,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以及展示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了像她这样积极努力着的视障群体。
2021年,马寅青团队的营业额突破150万元,成员近30人。她也成了喜马拉雅平台上广受关注的盲人主播。
然而,顺利并没有维持很久。近两年,AI产业的兴起对音频制作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加上公司经历疫情,营业状况下滑。她不得不将团队成员缩减至10人。
当音频行业优势不再,倔强的马寅青在继续维持的同时,决定再次涉险,来到完全不占优势的视频行业。
马寅青的视频分享上海地铁里的暖心一幕,获得很多点赞
“这几年,我发觉很多朋友不了解我们残疾人的生活,不了解导盲犬,也不了解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唤起更多人的关注。”于是,在她运营的“寅青看世界”视频账号里,可以看到,她耐心地科普盲人的世界,记录自己的生活,并把遇到的困难展示出来。
她还开发了“光与暗”百人“黑暗”公益体验,在市集或者团建场所,带健全人体验黑暗世界,体验盲杖、导盲犬的“使用”,并希望各界更多地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等。
在最新的一期视频中,马寅青带着导盲犬盖娅逛了进博会。“这可是第一只进了进博会的导盲犬。我们逛了进博会的美食和消费品区。盖娅还喝到了羊奶粉……”
马寅青在咨询创业事项
在视频行业创业,马寅青团队会和一些相关单位合作,帮助推广其无障碍设施。“我们体验了机场的无障碍设施,还有世博会博物馆的语音导览小程序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错,我们可以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知道,也会体验后提出改进意见。”
马寅青告诉记者,就在今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目前在这个视频领域还有很多可挖掘的,所以打算继续深耕下去。“有些潜在合作方看到我们的团队都是残障小伙伴,拍摄、剪辑短视频的也是弱视者,会对我们的能力感到怀疑。其实我们真的不比普通人差。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的机会。”
数据显示,中国有1700万视障者,能走上社会工作的不到1/10,且绝大多数只能从事推拿按摩。正如马寅青的视频号名称“寅青看世界”,她希望成为黑暗世界中的那一束光。
当非遗文化遭遇市场难题
在位于杨浦区社会组织(公益)总部基地,记者见到了在办公室忙碌的王辉。
他看起来与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偶尔在说话间会闭一会儿眼睛,下意识地把残疾的左手往里缩一下。
2019年3月,他来到上海恩三民族文化传播中心上班。可没想到,由于创业之初团队以国际发展作为主战场,2020年面对疫情的冲击,几乎到了濒临关门的地步。
让上海恩三民族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高慧永远难忘的是,在创始团队解散的时候,只有王辉和另一位残疾姑娘徐晶静站了出来, “他们的信任像一根救命稻草,给了我生命的希望。”王辉也从此成了高慧的合伙人,开始了创业之路。
转折出现在2021年10月,团队有机会拿到一笔资助资金。在头脑风暴之后,大家决定从此在通过非遗助力残障伙伴就业方向上努力深耕。“残障青年的就业存在一定困难,而传承非遗刺绣工作需要不断壮大人员队伍。能否将残障人士与刺绣结合,一方面推进非遗保护、传承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助力残障青年就业创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