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糯稻稻田。黔西南部的贞丰县甚至还在2016年被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中国糯食之乡”的称号。
与北方华夏族类似,在百越后裔的食粽文化中,同样包含有诸多美好愿望和寓意,比如祭祀祖先、团圆和睦、生育繁衍、爱情美满、平安幸福、祈盼丰收等等。所以粽子也是重要的节庆性食品,在结婚降子等仪式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综合南北方的情况分析,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上古时期应该都是独立起源。后来大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方族群的迁徙和交流,角黍的外形和筒粽中的糯米逐渐被统一起来,融合而成流传至今的粽子样态。
弥漫全国的粽香
用植物叶子包裹糯米蒸煮食用的粽子定型之后,慢慢传遍整个中国,甚至在遥远的西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1994年,旅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馆藏文物时,偶然发现了一件从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草编粽子”。“粽子是采用草篾编制而成,大小共有五枚,均呈等腰三角形,与今日北方部分地区民间所食用的粽子的形状如出一辙。”(王珍仁、孙慧珍:《吐鲁番出土的草编粽子》,《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
这件草编粽子被发现时混入在一批唐代文书纸屑中,而这批唐代文书就来自日本著名的大谷光瑞探险队在中国西域的采集发掘。旅顺博物馆研究员认为,这件草编粽子应该是端午节悬挂于儿童身上的饰物,它的发现证明,端午食粽的习俗最迟在唐代高昌政权统治时期(460年-640年)就已从内地传至新疆吐鲁番地区。此后,又有一些学者把这件文物作为新疆在唐代出产糯稻、端午节在古代新疆流行的主要物证。
形似粽子的连缀香囊。
然而把这件连缀的草编物命名为“草编粽子”的说法似是而非,经不起仔细推敲。比如,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端午有佩戴粽子的习俗,而且把粽子挂在身上,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于是有学者指出,这件所谓的“草编粽子”其实就是古人身上经常佩戴的香囊、荷包一类的饰物,决不能因为它形若粽子,便断定当时西域已经流行食粽,甚至与内地同化了。
内地的粽子到底何时传入新疆或许仍未可考,但在今日新疆的维吾尔族群众中确实流行着吃粽子,只不过并非端午专供,而是随时都可以食用的小吃。在维吾尔人聚居的新疆喀什的美食集市上,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卖粽子的摊位。
维吾尔族群众在美食集市上吃粽子。
新疆本地维吾尔人做的粽子一般是用芦苇叶包裹内地出产的糯米和一颗红枣,只有甜味,没有咸味。粽子蒸制好后,如果直接单独食用,便乏善可陈。新疆粽子的美味在于两样必不可少的配料——糖稀和酸奶。食用时,先把粽子剥好放入小盘中,然后用木板将粽子压扁,再浇上维吾尔人自制的糖稀和酸奶,口感醇香爽滑,软糯宜人。
提起北方的甜粽子,古都西安有一道被称为蜂蜜凉粽子的小吃,多为回民所做,无需馅料,只用布或叶子包裹糯米蒸熟后拉线割块,淋上蜂蜜、玫瑰酱或桂花糖浆、花生碎即可食用。这道蜂蜜凉粽子与新疆粽子十分相似,做法都是白粽子配上甜品。或许有理由推测,内地的粽子就是从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到新疆,然后被当地人改造成为今天这种吃法。
西安蜂蜜凉粽子。
最后,要论如今南方哪里的粽子名气最大,必定非嘉兴莫属,尤其是五芳斋的品牌,更是享誉全国。1921年,浙江商人张锦泉在当时嘉兴城最热闹的张家弄口租门面,开了首家“荣记”五芳斋粽子店,后来嘉兴人冯昌年、朱庆堂又在不远处开了“合记”和“庆记”两家五芳斋,这三家店铺呈品字形分布,相互竞争的同时也使五芳斋声名鹊起。1949年后公私合营,三家才合并为一家,经营至今也变成了“中华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