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是从哪一年开始,改革开放历史时期长达多少年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8 05:46:42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理解。

国内发展形势的第一个方面。尽管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的主张,如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以及中共八大对当时主要矛盾的准确诠释(先进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矛盾,以及经济文化事业发展需求与不能满足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但这些正确的理论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没有成为指导建设的政策和指针。这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对国情的认识和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规划相对准确,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合理的设想和政策并未转化为实际举措,导致发展成效未能达到预期。

因此,面对国内的困境和挑战,改革开放成为了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抉择。同时,国际发展形势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外部动力和机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回顾历史,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以推动我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国内发展形势的第二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我国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许多正确的认识并未转化为指导现实的合理政策。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政策未能与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目标有效匹配,从而引发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推动改革开放的重要诱因。

因此,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在思想层面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讨论,主题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判断真理正确与否时,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这个背景构成了改革开放在国内发生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系列的认识转变和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除了国内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困难重重的发展背景,从国际角度看,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问题上的差距日益扩大。具体数据显示,1965年至1978年间,我国GDP与美国的差距由原来的10.1倍扩大到16.2倍。这一时期,美国因其本土在一战和二战期间未受战争破坏,反而通过财力和军事实力在战争中获利,发展状况一直相对良好。因此,我国与美国的差距在这一时期迅速拉大。

此外,我国与日本和西德的GDP差距也在同一时期显著扩大,与日本的差距由1965年的0.4倍扩大到1978年的6.9倍,与西德的差距由0.7倍扩大到4.2倍。尽管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曾遭受严重国际制裁,如德国被分裂为东德(民主德国)和西德(联邦德国),但他们在60年代通过制造业实现了经济复苏。

这些数据表明,在1965年至1978年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急剧增大,这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供了重要的国际背景。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二、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

(一)改革开放初步探索时期

1.改革从农村开始启动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18位农民签订了一份包干保证书。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农村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1983年中央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2.城市改革的初步探索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定名为“经济特区”。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提出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决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科学评价*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为中国向何处去指明了正确方向,为探索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重要条件。我们党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开辟未来,坚持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来总结历史,就能起到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作用。

(二)以城市为中心的系统改革开放时期

1.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各领域改革系统推进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5月27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1986年7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等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9月28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1988年2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3.企业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1988年3月25日-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以及“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等规定载入宪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4.制度理论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作了系统阐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制定了三步走战略,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88年9月5日,*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90年12月24日,*同志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时期

1.*同志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同志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谈话,明确回答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别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次谈话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12日-18日,党的十四大通过的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

3.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4年11月2日-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在企业开展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4.实施全方位各领域市场化改革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工商税制改革实施方案》。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逐步完成了中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1999年9月22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使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5.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1997年9月12日-18日,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报告《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着重阐述了*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6.改革开放迈出历时性步伐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式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经过十余年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

1.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年11月8日-14日,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政治经济改革深入推进

2003年2月,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5年2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深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7年10月15日-21日,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

(五)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时代

201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通过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总结了过去5年和十六大以来10年的奋斗历程,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

三、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

(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主要表现在:

第一,民生领域矛盾凸显。教育、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与改革效果不协调,影响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发展理念的实现,需深化解决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深层次矛盾。

第二,新形势下挑战与任务。虽然发展成绩显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必须适应新情况,通过改革应对挑战。

第三,产业结构待优化。各地区一、二、三产业间存在结构不合理现象,对整体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

第四,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长期依赖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高污染、高消耗等问题,亟需加强科技创新,向集约型转变。

第五,市场经济权责化问题。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受政策及政府决策影响,需在改革开放中破除非市场因素干扰,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运行。

第六,政府与市场关系需理顺。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需明确各自职责边界,实现市场与政府有机配合。

第七,所有制“歧视”现象仍存在。对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认知态度差异,影响公平竞争环境,需消除所有制歧视,确保各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平等地位。

基于以上问题,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符合国情的创新理论、制度和道路为指导,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赢得发展的主动权。2.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

第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成果,紧密贴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实现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特征和改革开放的核心属性,尤其在面对改革中的风险和挑战时,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推进社会建设、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基础。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中,我们必须确保改革举措从根本上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深化改革来健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基于当前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存在的不足与制约发展稳定的因素提出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必须勇于面对问题、自我革新,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度与治理能力水平。

第三,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制度等各个领域,确保各领域改革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进步相适应,同步推进上层建筑的变革。若改革未能与经济发展需求协调一致,将会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激化社会矛盾,并可能对社会制度稳定构成威胁。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强调各领域、各行业的改革协同性与整体性,避免单一孤立的改革措施,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改革需求与目标。

(二)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尽管面临逆全球化挑战,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全球经济复苏困难和全球性问题加剧,中国仍坚定坚持改革开放,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发展趋势。中国需要并贡献于世界市场,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利益关联紧密。

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重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内需和增加外需,实现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发展。同时,在开放中注重统筹安全与发展,扩大制度型开放,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国际合作机制稳健有效。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十年以来,取得显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交通、电子商务、投融资等领域合作成果丰硕;合作层次不断提升,领域拓宽深化;政府对接更加顺畅,促进了多领域合作效率与保障;人文交流深入,增强了政治互信,对维护地区稳定及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在当前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与积极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我国肩负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其伟大意义在于适应世界历史潮流,推动国家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国际社会和谐繁荣。

四、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1978年,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提出的改革开放战略目标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国在近3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效果欠佳,难以如期甚至无法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然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时代周刊》转变了观点,认为中国已通过改革开放从一个落后国家转变为开放、发展和繁荣的大国。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它是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崛起。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生产力大幅提升,GDP超过日本,并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这不仅证明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复苏和繁荣的巨大推动力,也彰显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在经济总量上超越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发展。这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是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从经济层面的巨大提升来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步骤,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和成果,不断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整和完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健全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积极推动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吸收各种优秀文明成果,创造出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形态,这是改革开放给予我们的宝贵经验启示,也是我们在未来改革开放进程中需要积极承担的重要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张茂林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