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属于其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该作品在世界文学史占有重要地位,被人们视为难得的经典作品。
《老人与海》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一名风烛残年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一连84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在第85天的时候,他终于捕到了一条1500磅的大鱼,在和大鱼缠斗了两天两夜后,用鱼枪刺死了大鱼。在返航的途中,遭遇了鲨鱼的袭击,缺少帮手和工具的老人,尽管奋力*死了几条鲨鱼,但大鱼还是被其它的鲨鱼吃个精光,等他返航进港时,只剩一条巨大的鱼脊骨。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一生发表过无数文学作品的海明威,却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61年7月2日,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身亡。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以硬汉形象而著称,作品艺术风格独特,既简洁、凝炼,充分体现了他的“冰山”写作原则,又含蓄深厚,具有多重寓意和象征色彩。今天我就从主题安排、创作风格以及语言特色来浅析《老人与海》这部书的文学魅力,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会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01.主题:《老人与海》符合时代的需求,是时代的产物- 老人的“硬汉”作风和精神塑造了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
只要读过《老人与海》这本书的人,无不被主人公圣地亚哥老人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他勇敢、自信、专注、面对困难百折不挠,老人的这种“硬汉”作风和永不言败的乐观主义精神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本书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最关键因素。
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已经84天没有捕到鱼,但“他的希望和自信从未消失”。他仍坚持每天出海,坚持为海上出行做足所有的准备,为了增强自己的体制,他吃海龟蛋,喝臭味熏人难以下咽的鲨鱼肝油。等到终于钓到了鱼,却发现那条鱼太大了,但他没有心生畏惧和放弃,在没有帮手,缺少食物和水,健康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经验智慧和大鱼斗智斗勇并最终*死了它。在返航途中,遇到了鲨鱼的攻击,老人又用仅有的工具和鲨鱼展开了厮*,在奋力*死了几条鲨鱼后,大鱼还是未能幸免于难,老人最终只收获了一幅鱼骨架。即使如此,他仍保留着希望和信心,在小说的结尾,老人圣地亚哥仍然准备和男孩再次出海。
- 创作时机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吻合
除了内容精彩,精神感人外,海明威写这部作品的时间为1950至1951年,距离二战结束后不久,到处都是一片废墟的景象,人们需要一种精神信仰来支撑、抚慰受到创伤的心灵和低迷的情绪,也迫切需要这种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来重建这个世界,《老人与海》符合时代的需求,是时代的产物。
- 传达的理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海上航行的时候,老人总是喜欢和大海对话,他对大海的一一切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他最喜欢飞鱼,把它们当作他在海洋上的好朋友。有时候他会替鸟儿伤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小燕鸥。它们一直在不停的飞翔,寻找食物,但几乎从没找到过。于是老人想,除了那些猛禽和强有力的大鸟,也许鸟类的生活过得比我们人的还要艰难。”
年轻的渔夫们提起大海,拿她当作一个竞争者或是一个去处,甚至有时候会当作一个敌人,但是老人总是把大海比作女性,他认为她给人莫大的恩惠。假如她干出什么任性或者缺德的事儿来,那是因为她由不得已。
“也许我不应该当渔夫,他想。然而这恰巧是我生来就*行当。”
鱼啊,”他说,“我真的很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我都要把你*死。”
老人把大海比作女性,把鱼和鸟儿当作是朋友,然而自己生来就是渔夫,打鱼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实属无奈。通过老人的种种对话和心理活动,作者传达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意义。
02.创作风格:《老人与海》引用“冰山理论”的藏露虚实手法,虚实结合使故事看起来惟妙惟肖,画面更动感。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首次提出文学创作“冰山原则”,他曾这样比喻:好的作品要像海上漂浮的冰山,八分之七应该在水下。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在这里,海明威所谈的是创作艺术手法上的藏露虚实的问题。“水上”为实,“水下”为虚,“水上”为露,“水下”为藏,海明威强调文学作品要藏露有度,虚实结合,利用“藏”和“虚”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已达到读者和作者的共鸣。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就把冰山理论运用到了极致。
- 八分之一的真实
即冰山理论中八分之一在水上的部分。也就是《老人与海》中我们能真实看见的一部分内容,其中包括,小说本身源于真实的故事改编,小说的人物、大海、大马林鱼以及鲨鱼、飞鸟均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描写。
《老人与海》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海明威定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1930年,他曾救起在暴雨中遇险的海明威,从此俩人结下深刻的友谊。1936年富恩斯特出海捕到一条很大的鱼,但因鱼太大了,他在返程的途中被鲨鱼袭击,回来后只剩一副鱼骨架。
同年4月,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报道了此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他觉得可以用这个题材写一部小说,但却一直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于是一气呵成完成了创作,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
这部小说内容简单明了,讲述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一人在深海中与鱼搏斗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用一个真实的故事作引子,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活灵活现、真实生动的故事,这就是冰山上面的八分之一,也就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可以让读者真实感受到的“实”部分。
比如,小说的开头描写老人的相貌:“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没有一块是新的。”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皱纹、褐斑、伤疤,突出老人的饱经沧桑,寥寥几笔勾勒出老人的形象,直接给读者以视觉上的冲击。又比如,老人在海钓到鱼后,和大鱼奋战了两天两夜的情景描写,展现了老人不屈不挠的“硬汉”形象,表现出老人坚毅不认输的精神。
- 八分之七的虚幻
即冰山下的八分之七。作者想要表达而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东西,但是读者通过文章中已知的线索能够探索到,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感受能够体会到。
例如,小说的开篇提到老人的眼睛“有着海水的颜色”,这个貌似寻常的描写很容易遭到读者的忽略,它其实隐含着非常重要的线索,暗示了老人的身份,由于蓝色眼睛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地区,古巴当地人的眼睛是褐色的,而老人又说西班牙语,所以他是来自西班牙的侨民。
文中提到老人经常跟男孩讲述他年轻时去非洲的经历,而且会在夜里梦到非洲加那利群岛的白色山峰,也从侧面证实了老人不是古巴当地人。 海明威曾写信给《纽约客》的记者丽莲·罗斯,指出“老人是个天主教徒,出生于加那利群岛的兰萨罗特岛”,但他把老人这个身份当成水面下的冰山,并不予以直接揭露,而是通过表面的文字去暗示。
还有书中多次提到老人对棒球运动的痴迷,粗心的读者很容易认为那仅仅是老人的嗜好。海明威的真实意图是想借助这项运动来给小说提供一个大概的时间框架。
《老人与海》,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老人所处的年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老人和男孩讨论棒球明星迪马吉奥而得知一些信息:迪马吉奥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他出生于1914年,1936年起效力于纽约扬基队,1951年宣布退役。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老人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
文章中多次出现与棒球有关的意象,包括棒球队、棒球英雄等,因为当时棒球在古巴是一项很受欢迎的运动。老人多次在海上反复想起棒球英雄迪马吉奥,他对迪马吉奥的经历和精神品格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他们二人都体现了海明威的英雄主义,更进一步讲,棒球英雄的品格也是海明威推崇的,体现了海明威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如果孩子在就好了。“老人念叨着,我现在成被一条鱼拖着走,倒成了一根系纤绳的短柱啦。”
文章中多次提到孩子在就好了,让我们领悟到了老人的孤独。
又比如老人每次做梦都提到狮子,老人做的梦,潜藏着内心期待的生活的独立,像狮子一样的有地位。
英国评论家赫.欧.贝茨在《海明威的文体风格》中评价说:“海明威孜孜追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打定主意让读者去如实吸取印象,而不是挤到对象和读者当中去碍事。”
作者没有直接说老人故事发生的时间,但是我们通过文章其他线索而得知,作者没有明确说老人孤独,但是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没有说老人有哪些具体精神,我们也通过描写领悟出来了。
这就是“冰山理论”创作风格的妙处所在,虚实结合,留下空白,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尽显小说虚实艺术的魅力。
03语言特色:简洁、明快、有力,修辞干净,韵调自然
- 极简主义
“电报式”语言特色是海明威作品的一大亮点,这和他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不无关系,按照新闻稿严格的写作要求让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他很少用形容词和副词,而是依靠名词的准确性和动词的生动性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通过客观冷静地叙述,用简单有限的文字表达最复杂丰富的内容。
句式上,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在文字修饰上花费过多的笔墨,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即可,其他的则交由读者来决定。
比如:“他是一个独自在海弯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他到那接连去了84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
语言简洁朴实,一起笔就透露主主人公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了最复杂我的意义;老人虽然运气不好、孤独、但却有着坚强的意志。
- 比喻手法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对景物、人物甚至鱼类的描写都大胆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也是文学创作中经典常用的手法之一。这种细致入微的写作技巧更形象的描述了对象的外在形体,而且深化了他们的内涵,将语言的表述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凸显了整部小说的中心思想。
在老人与大马哈林鱼搏斗过程中,形容大马林鱼时,作者就用到了十分精细的比喻语言。
例如,这是一条凶猛的大马林鱼,它有一张像棒球球棒长短的嘴并且如轻剑一样细,形如小山般的脊背高高竖起,眼睛的大小已经超过了马眼,宽如翅膀的胸鳍加上如镰刀般锐利的尾巴,令人不禁毛骨悚然。海明威用人们最熟知的事物的集合拼凑出这样一个猛兽的形象,用精湛准确的名词激发读者对它的种种联想,如此不但令这个巨兽的形象更加鲜活饱满,而且增长了语言的表达效果。通过上面语句的传递出来的是:马林鱼美丽高贵,并且力量巨大十分凶猛,和年近花甲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一种强力的视觉冲击,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老人想要征服它必定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场人鱼之斗不光是力量与智慧的斗争,更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这段比喻不但传神的展示出这场较量的真实场景,也给老人增添了几分悲壮豪迈之情,给读者创造了足够宽广的思维空间,如果不能征服这个巨兽,那么久不配享有这段美餐,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信念:只要不放弃创造奇迹的梦想,才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伟大目标,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 重复手法
重复语言的作用通常是起到强调突出的效果,《老人与海》中也多处用到了这样的表现手法。
作品中要么重复的或者稍加变化重新应用句子较多,一方面,使整个创作文笔更加流畅,增添神秘色彩;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感情和语气,突出了表现效果。
例如,在写老人与钓到大马林鱼时,写道:于是他松手让钓绳向下溜,一直向下,向下溜,文中一共连用了3个向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仿佛置身其中。
又比如老人在海上与鱼搏斗的过程中,反复说了5次“要是那男孩在就好了”,不断重复的语句,既道出了老人的自我心理暗示,又间接的诠释了老人与男孩的友谊,使小说更具情感表现力。
作者正是通过别具一格的重复手法,将主人的情感渗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小说的感情基调,不需要刻意去思考。
04.《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老人与海》的故事里,有没有捕到鱼没有关系,鲨鱼吃掉了大鱼也没关系,最重要的是老人在海上漂泊等待的八十几个日子,是老人与大鱼、与鲨鱼殊死搏斗、不畏前路的过程。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的意义。
①.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和行动。老人圣迪亚哥,在海中奋战了几天几夜,依然一无所获,但老人却收获了一颗心——不屈不挠、不老不败的心。我们的成长亦是如此,我们努力付出不是为了得到任何人的嘉奖,而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变得越来越智慧,充满力量,拥有决心和不屈的意志。
②.人类本身是有极限的,只要拥有决心和勇气就一定有所突破。在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命运之中,人应该勇敢的面对一切困苦和磨难,并同一切的痛苦和磨难作斗争,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③人活着,唯一能确定的必然,就是走向死亡。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必然的东西可以依靠。既然人是靠偶然活着的,那么支撑人生存在勇气的,就只有自信了。如果丧失了自信,在持续84天的背运后,圣迪亚哥还有勇气出海捕鱼吗?因此人活着必须要有自信。
④. 作品中老人把大海比作女性,飞鱼鸟儿比作朋友,老人的探索和实践告诉我们:在宇宙中这个平等而又矛盾的生物圈里,无论是人还是其他生物,不管是为了物质的需求还是为了精神需求,都不应该走极端。
⑤.大多数情况下,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环境,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磨难来临时,除了勇敢面对,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结语:“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你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