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跟大家介绍了清热而不伤正气的穴位,这一期来介绍相关的中药(或食物)。
说到清热的中药,就不得不提岭南的“凉茶”——岭南由于气候湿热,而催生了大批民间“凉茶”,大多是一些清热祛湿的中药汤,但由于岭南人们脾土薄弱,稍用不当,容易误伤脾胃,因此,近年来“凉茶”被一次又一次地点名批评!其实“凉茶”或是别的清热药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错的”药物,只有用错药物的人!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只需要做好以下两步就可以了。
1.中病即止
清热药多为寒凉之品,寒凉易伤阳,因此,使用的时候必须 “中病即止”,见好就收,不能恋战,否则会*敌一千自损五百!
清热药也不适合作为保健药物长期服用,需要用的时候按需给予,不需要用的时候不要盲目使用。
2.辩证论治,精准打击
我们什么时候会发现自己“上火”了呢?
当我们出现麦粒肿痤疮喉咙痛扁桃体发炎口腔溃疡口臭痱子大便干小便涩痛………的时候吧!
这时候是不是有人会悄咪咪地告诉你可以喝冬瓜薏米\菊花\绿豆莲藕\五花茶\茅根竹蔗水?
可是到底应该喝冬瓜水还是喝绿豆水?虽然绿豆和冬瓜都是清热的优秀狙击手,但他俩肯定是有区别的,当火热之邪来袭的时候,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派出不同的队员应战。为方便理解,以下对多种“上火”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分类。
肝火
典型表现:麦粒肿、眼赤痛(热痛),眼睑充血伴有瘙痒,眼部分泌物增多、视物模糊、口干口苦
食材:夏枯草、菊花、桑叶、决明子、枸杞子
《本草分经》对夏枯草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辛苦微寒,散肝经之郁火,解内热散结气消瘿,治目珠夜痛,久服伤胃。”也就是说夏枯草可以用来治疗肝火郁结引起的小结、肿块,眼睛肿痛(特别是夜间的眼痛),最常见的情况,比如肝热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眼红赤痛,麦粒肿之类的,对夏枯草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这么优秀的夏枯草也有软肋,就是“久服伤胃”,因此中焦虚寒的人要慎用。
菊花种类繁多,其中白菊、黄菊、野菊较为常用。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擅长平肝明目。黄菊花味苦,泄热力较强,擅长疏散风热,野菊花味更苦一些,具有很强的清热解毒功效。
桑叶主要用于风热引起的目赤瘙痒或分泌物增多。以菊花和桑叶为首,组成了一个对抗秋季温燥的一个名方,叫桑菊饮,利用的就是菊花与桑叶疏散风热的功效,而对于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他们俩还需要更强大的外援,比如说石决明。
石决明可以平肝潜阳,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头痛等“肝火上亢”的情况;也可以清肝明目,大补肝阴,用于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等。虽然石决明据说能大补肝阴,但真到了肝阴不足,眼目昏花的时候,就石决明一个孤军作战也回天乏力,所以,也常常需要女贞子、黑芝麻以及枸杞子的助攻。
枸杞子彤红艳丽的外貌常常让人误以为它是燥热温补的中药,事实上恰恰相反,它性平味甘(有的书籍记载为性微寒),具有补肝滋肾的功效。当肝肾阴亏时,就会出现一些列阴虚火旺的症状,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虚火”,而肝阴不足的主要表现就是干涩眼痛,视物模糊,甚至出现飞蚊症或夜盲症。古人针对这个问题,完美地结合了枸杞子与菊花的功效,制作出著名的杞菊地黄丸。正由于枸杞子擅长滋阴,因此脾虚湿困或脾胃虚寒的人需慎用。
心火
典型表现:口腔溃疡(口疮),心烦失眠,舌尖红,小便赤痛,舌尖红
食材:苦瓜、莲子芯、淡竹叶、灯芯草、麦冬
苦瓜和莲子芯清心火力度大,味道偏苦,性偏寒,适用于心火盛而脾胃不寒的成人,苦瓜黄豆排骨汤由于黄豆的加入,可以大大减轻苦瓜的苦涩味道,部分大龄儿童也可以饮用适量,适用于心火有热小便黄而少,或口腔溃疡、红肿疼痛并舌尖红的人群。
与苦瓜和莲子芯相比,淡竹叶和灯芯草的味道好太多了,他们都具有清心火除烦躁,利小便的功效,适用于心烦多梦,舌尖红,或心火下移于小肠而小便涩痛不爽的人群,也常用于小儿夜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