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蹄糕,人们往往会对它产生一种疑问,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难道因为它与马蹄有关?非也非也。实际上小吃“马蹄糕”与动物“马”毫不相干,马蹄糕的名字也可以称作荸荠糕,由于创作它的当地人讲粤语,荸荠别名为马蹄,所以就给它起了这个名字。拥有容易让人误会的名字的它不仅名字特别,而且独具特色,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就是这道小吃——马蹄糕。
从泮塘画中获得灵感马蹄糕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与一幅唐朝古画颇有渊源。传说在唐朝贞观年间,岭南道的地方节度使早就听说这里的“五物”最为出名,分别为马蹄、莲藕、茨菇、茭笋和菱角,于是初到此处就派人找来技术精湛的画匠作画。
不久大功告成,这幅画被命名为“泮塘五秀图”。这幅图绝美至极,每个看过它的人都不禁连声赞叹,有如此宝物,这位节度使便想着献给国家。于是他派官吏谨慎拿着这图,顺带着图中的“五物”去了朝廷。
不巧的是,当时正逢时局动荡,调露二年,唐朝章怀太子李贤虽然有着过人的才能,能召集文官为《后汉书》作释,在朝堂上有着自己的势力,但这份优势使他权势过盛,让武后心存猜疑。最终被母亲武后安上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失去尊贵的身份沦为为庶民。
这还不够,据《旧唐书》记载,李贤在酷吏丘神勣的迫令之下无奈自*。李贤去世时年仅二十九岁,不过好在他还留下了血脉。李贤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光顺、守礼、守义。这三个孩子因早前李贤位高权重得以封王,但仍然命运多舛。
起初由“泮塘五秀图”传到了守义那里,不久后守义得了重病,去世前将这图传给长子承敖。承敖的后代李讫最终寻找到了“泮塘五秀”,之后,去往它们的故乡泮塘村。他到达之时,恰逢“马蹄”收获,隆坤觉得它清香甘甜,于是入乡随俗,按照当地习惯,就采取了新鲜的马蹄想等晒干之后分着吃。
但没过多久,马蹄开始腐烂,隆坤犯了难。最终灵机一动,把马蹄去了皮,捣浆放在容器里,慢火焙干成粉。把得到的粉加水,煮成糊。将糊拿给村民们一同品尝,村民们都叫好,觉得这种糊和吃新鲜的马蹄味道差距不大。由于取材于“泮塘马蹄”,所以这种“糊”被当地人命名为“泮塘马蹄粉”。
之后隆坤开了一家“泮塘五秀”店,将这种“泮塘马蹄粉”作为商品出售,而“泮塘马蹄粉”就是马蹄糕。小小的马蹄糕身为传统小吃,身上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曲折故事,它不仅浓缩了“马蹄”的鲜香,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征。“泮塘五秀图”是马蹄糕产生的源泉,马蹄糕是由一幅画派生出来的小吃,故其精致内秀。
马蹄糕的制作与特色由于多年来马蹄糕制作工艺不断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新门类。今天要说的马蹄糕制作方法是最为简单的一种。首先要做的是准备好材料,基本的马蹄粉是必不可少的,还有红糖、白糖、清水、籼米、糯米和油。
接下来就进入到制作当中,第一步是制浆粉。把洗净后的籼米、糯米清水浸泡一天之后磨成米浆,装进布袋里把水放干就得到了浆粉。第二步是制糕坯。先把红糖切成碎末,然后把准备好的浆粉放进蒸笼,蒸熟之后将其倒在案板上,加入适量红糖、白糖搓揉,直至均匀。
要制成直径在七厘米左右的半圆形长条,横切成一厘米厚左右的块,这样以后,马蹄糕的坯就做好了。那么最后一步就是把糕坯煎熟,进入到煎制的过程。选择的器具是平锅,平坦的锅面也能够保证马蹄糕的外观平直精致,然后开小火,在锅周围刷上一层熟油,再把糕坯放进锅里煎。
要把握好煎制的时间,一面熟了之后及时煎另一面,以免糕坯煎毁。等到糕坯的两面都煎成焦黄色,就表明马蹄糕制作完成。将做好的马蹄糕放进盘中,一道传统小吃的制作就大功告成了。它焦黄色的外表、淡淡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拿一个咬上它一口。诚然,马蹄糕也有属于它自己的特色。
马蹄糕不像其他的普通糕点那样,虽然口感软糯但仍需动嘴嚼上几下。马蹄糕的特色是入口即化,并且口感甜蜜。食客刚一放进嘴里,马蹄糕就将它的甜蜜化在食客嘴中,使人顿觉香甜,产生一种幸福的感觉。
马蹄糕色泽茶黄,呈半透明状,像极了一块内有花纹的美玉。并且略有韧性,用手折不能够轻易掰开它。马蹄糕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软、滑、爽、韧兼备,实在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它的独特性也使得它在粤菜里独放异彩。
马蹄糕的价值与意义马蹄糕中的主要成分“马蹄”又名为荸荠。荸荠虽然有点生僻,但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植物,有“江南人参”的美称。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荸荠还有清热、去湿解毒的功效,还能促进人体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调节体内酸碱平衡,所以马蹄糕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
马蹄糕是两广、闽南地区的特色小吃,凝聚了千百年来人民的劳动结晶。小小马蹄糕,味道甘甜,是人们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一道小吃。饭后吃上一两块桂花糕也成了人们的习惯,哪顿要是少了它,就会心生空缺之感。
因此,马蹄糕作为一种传统小吃,不仅是时代历史的见证者,更融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无形的陪伴。它甜美的口感是小孩子的最爱,入口即化的特点也让它备受老年人的欢迎,所以马蹄糕既成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的一部分,也成为人至老年后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后汉书》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