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第4261篇原创首发文章字数 3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的这句话,在治愈的色调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我想试着探索一下,于是去翻了一下茨威格写的《罗曼·罗兰》。茨威格被称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
茨威格最欣赏的人是谁?罗曼·罗兰。
他说过:“除了我和弗洛伊德与维尔哈伦的友谊以外,我和罗曼·罗兰的友谊是我一生中受益最多,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决定我的道路的友谊。”
从前,人们的友情,会基于一些交换真心的书信机制,我喜欢你,就给你写信。
茨维格在俄罗斯女雕塑家的创作室里不经意间在《半月丛刊》上读到了罗兰的《黎明》,然后整个人非常惊讶、兴奋、激动,心里升腾的愿望就是要联系他,给他写信,告诉他内心里最美、最好的想法,并把自己的书寄给他。
然后,当时已经声名远播的罗曼·罗兰居然回信了,并且请他去巴黎见面。他们俩的初次见面在1913年,就在罗曼·罗兰于巴黎蒙巴拿斯林荫大道附近的寓所里。
从此,茨威格就被罗曼·罗兰,一直感召着、影响着。
有些人,就是能让人服一辈子。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格局、视野、胸怀、能量不是一般大。大到他不会拘泥于自己的心情、情绪和利益,他有的就是那个精神和气质,浓得一生都化不开。
罗曼·罗兰会给几乎需要他的所有人回信。只要有人有困惑找他,他都会付出自己的时间一一回复。
而这种精神传承自谁呢?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
罗曼·罗兰,在22岁的时候非常困惑,就写信给托尔斯泰。我觉得以前的文学家,真的负起了很多迷茫青年教导的社会责任,这种心灵导师是天然的、毫无隔阂的。充满了随机性和机缘感。现在的职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太过工业化,缺乏人文关怀,几乎没有内心主动靠近的情愿。
托尔斯泰(当时60岁)真的给他回了信,还叫他“亲爱的兄弟”。
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师,放下手头诸多工作,给一个陌生的年轻人回信,这是一种极大的感召力。把时间赐予交易之外的事,创造的都是社会价值。
罗曼·罗兰视托尔斯泰犹如上帝的使者。他由此深刻体会到:“就把每一次良心危机当作最神圣的考验,把乐于助人当成艺术家首要的道德责任。”
前辈对后辈的帮扶,是水到渠成的分内事。以前的大师和名人,都有这样的自觉。
这种精神,也被传承了下去。所以,只要任何陌生人感到良心不安求罗曼·罗兰帮忙时,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他写了上千封信给上千个陌生的朋友。
在一战期间,罗兰在瑞士主动参加红十字会,展开了反对战争苦难的战斗。他把信件归档,为来访者写信,为无数不明真相的人提供失散亲人的信息,默默地做着为无数受难者减轻一份痛苦的事,并通过促进信息的交流促使民族和解。
他给战壕里的士兵,给后方的母亲,给匿名的作家,给素不相识求助的人们,都回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