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字迹
历史学家郑天挺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姚从吾说:“陈寅恪先生为教授,则我们只能当一名小助教而已。”
古典文学研究大师傅斯年更是惊叹:“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至此,一个被后世流传并影响深远的“四大导师”阵营形成。
清华国学研究院迎来了它的巅峰时代!
5
他学术了得,而转眼间,已经三十好几了,除了他的父亲为他的婚姻大事着急
他的好友赵元任也为他着急。
在赵元任等人的撮合下,他和清末名人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相识了。
才子遇佳人,相见恨晚。
青年唐筼
爱情虽然迟到了,却依然可以很美好。
1928年,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他俩一共生了三个孩子,有趣的是,三个还全都是女儿。
他常常教导女儿们:“我们家里头,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不能不尊重你们的母亲。
妈妈是主心骨,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家,没有她就没有我们,所以我们大家要好好保护妈妈。”
只是,命运之神却并不喜欢眷顾这样的英才。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沦陷。中国的知识分子进入了另一个时代,再没有几净窗明的书斋,也容不下从容缜密的研究。
他的父亲陈三立忧国忧民,做梦都曾大喊“*日本人”。看着一个个城市相继沦陷,这位老人心生绝望,开始绝食,五天后,就忧愤而死。
此时,陈寅恪正奔波于父亲的丧事之中,国恨、家愁交叠而来。他的右眼也因急火攻心而导致视网膜剥离,必须及时手术,不可延误。
但做了手术,就必须修养一段时间,一修养就恐难逃出日本人之手,成为亡国奴。
几经思虑,陈寅恪放弃手术,决心用唯一的左眼继续工作,就算瞎了,他也不愿在沦陷区教书。便拖家带口,离开北平。南下!
一家人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跋涉了11个省,搬过10余次家,
最令他痛心的是,在战乱中,他视为宝贝的书籍文稿都被毁了,
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命运也如无根之萍,四处漂流。
抵达联大时,他的右眼就再也看不见了,左眼也患上眼疾,只能微弱视物!
6
1938年,他在西南联大任教,突然警报响起,日军要轰炸了!
1939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陈寅恪研究院的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
这年暑假,陈寅恪携家人前往香港,准备渡海赶赴伦敦,却不料欧洲战火突起,航海中断,英国之行遂为泡影。他被迫暂居香港。
1939年夏,陈寅恪全家在香港寓所
1940年暑假,陈寅恪再次赴香港等待机会,刚到香港,中国驻英大使却发来电报,因时局关系,赴英之事需延期一年。
恰在此时,日军切断了广西与越南的国际交通线,昆仑关失守,回去的希望也被打破,陈寅恪被阻香港,进退维谷。
1941年12月8日,日本人又占领了香港。
有日本学者写信给军部,要他们不可麻烦陈教授。
当时他家过得十分拮据,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到了除夕能让女儿吃上白米饭。
日军司令就派宪兵队给陈家送面粉,但他坚决不肯吃敌人的东西。
于是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宪兵边往屋里搬面粉,陈寅恪和妻子边往屋外拖面粉。
苦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他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是一个铁骨铮铮,视国家兴亡为至上的爱国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