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的一句名句,原本是用来形容春色无法被园主关在园内,一枝开得正盛的红杏探出墙外,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好。这句诗却在后世被人用歪了,成了妻子出轨的暗喻,让人感到无奈和惋惜。杏花招谁惹谁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歪用呢?
叶绍翁写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任何不良的暗示或寓意。他只是想表达自己游园不遇的失落和对春色的欣赏。他在诗中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意思是说,他去拜访一个园主,但是园主不在家,或者不愿意见客,所以他敲了很久的门也没有人开。他猜测可能是因为园主爱惜园内的青苔,怕他的木屐在上面留下痕迹,所以故意不开门。这里可以看出,叶绍翁对园主有一种友好而尊敬的态度,他没有怨恨或埋怨,只是觉得可惜而已。
他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意思是说,虽然园主想把春色关在园内独享,但是春色是无法被关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让他看到了。这里可以看出,叶绍翁对春色有一种浓厚而赞美的情感,他没有嫉妒或贪婪,只是欣赏而已。
他用“一枝红杏”来代表“春色”,是因为红杏花色艳丽、香气浓郁、形态优美,在宋代被视为“花中之王”,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花卉之一。叶绍翁用“出墙来”来形容红杏的姿态,是因为他想表达一种生命力和自由精神,红杏不受园墙的限制,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和魅力。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在叶绍翁笔下,是一种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景中透哲的写法,它既描绘了一个生动而美妙的画面,又表达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启示的道理。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赞颂,也是一种对自然的顺从和敬畏。
这样一句美好而深刻的诗句,为什么会被人用歪了呢?这要从明代说起。明代是一个文化繁荣而多元的时代,其中有一种文学形式叫做“话本”,就是一些短篇小说,通常以口语化的文体写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传奇、神话、历史等,风格多为幽默、诙谐、讽刺、艳情等。这些话本在当时非常流行,也影响了后来的小说创作。其中最著名的话本作家之一,就是冯梦龙。
冯梦龙不仅是一个小说家,也是一个书商。他喜欢搜集古代的段子和民间的山歌,改编成小说或集结成册,出版赚钱。他编过一本书叫《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里面就有一首《夹竹桃》时调,全文如下:风流小姐出妆台,红袄红裙红绣鞋。后园月上,情人可来。无踪无影,只得把梯儿展开。小阿姐,三寸三分弓鞋,踏上了花梯伸头只一看,分明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时调里面讲的故事,其实是脱胎于《西厢记》中崔莺莺跳墙会张生的戏码。冯梦龙在这里用“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形容崔莺莺的美貌和风情,显然是故意曲解了叶绍翁的原意。他把“红杏”从花变成了人,把“出墙来”从赞美变成了贬义。他用“红”字来暗示崔莺莺的艳丽和放荡,“出墙”来暗示她的不忠和轻浮。他把叶绍翁对春色的欣赏变成了对女色的贪恋,把叶绍翁对生命的尊重变成了对婚姻的亵渎。从这以后,“红杏出墙”就成了深闺女子与男人幽会的代名词。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在叶绍翁笔下是一种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景中透哲的写法,它既描绘了一个生动而美妙的画面,又表达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启示的道理。它是对春天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样一句美好而深刻的诗句,却在后世被人用歪了,成了妻子出轨的暗喻,让人感到无奈和惋惜。
杏花招谁惹谁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歪用呢?这其实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变迁,也提醒了我们要多读诗、懂诗、爱诗,不要随意曲解和误解古人的诗意和心意。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诗歌的魅力和价值,也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