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就是酒吧消费是有门槛的,有的酒吧内除了大厅以外,还有私人的小厅,小厅之中也是有单独的DJ打碟的。而这些能够去小厅消费的一般都是一些事业小有成就的油腻中年人,而这些人或许对一些电音文化,没啥了解,他们只喜欢一些中文歌曲,或者一些中文网络歌曲。
那么在这个时候,DJ们为了迎合口味,就会将一些中文歌曲改编成为“中文电音”。
这个改编,包括:重新搭配鼓点、调整音乐的BPM,范围一般在125-135
再就是和弦,将歌曲中的主旋律通过用bass音源重新编写并覆盖原声中的伴奏乐器。当然有的DJ也会添加一些rap的loop进去,这样一首简单的改编的中文歌曲,就变成了“中文电音歌曲了”。
在这个时期之中,全国各地冒出了很多DJ,DJ也就慢慢走向了商业化,不仅有一份可观的收入,还可以带徒弟收取学费。毕竟当时的市场之中,对于DJ的要求远没有现在按照电子音乐制作人的规格来衡量,在技术层面严格来说,DJ制作的一些“中文舞曲、中文电音”一大部分可以理解成为“混缩”技术,并将一首首制作完的歌曲,进行串联起来,行话叫做“接歌”。
在这个时代里,比较有名的一些DJ,混到真正的出名的,让许多人都记得住的就要提一下王绎龙了。当然,到后来也是被许多人称为“土嗨之王”。
客观的来讲,在一个网络以及通讯不是很普及的时代中,“中文电音”的出现,也算是开创了中国大众接触电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了,很多的歌曲都出现了歌红人不红的情况,原因就是当时在歌曲版权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这些歌曲都是先通过DJ们进行改编,然后通过酒吧或者夜店这种媒介进行传播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