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1 06:50:33

2024年军队院校招收士兵学员考试“政治”科目满分70分,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考试“政治”科目满分100分。为节约考生冲刺时间,依据2023年军考大纲和官方教材整理了军考政治科目的重要考点。

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1)

本期根据重要考点,分享军考口袋书中部分单元关联知识点,希望尽可能多地为战友们减轻备考负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适用于军队院校招收生长军官本科教育、军士职业技术教育学员,哲学常识适用于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对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重要考点:

  1.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2. 哲学基本问题

3.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4.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

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

6. 商品和价值规律

7.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

8.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1.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2.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

3.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

4.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其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地体现为革命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哲学基本问题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3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1.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三个基本规律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三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潜心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另外,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能获得成功,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能够指导我们按照客体的运动规律改造客体,达到主体的预期目的;而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遭受失败或损失。认识的任务是要获得正确理论,发挥正确理论的积极作用,克服错误理论的消极作用,实现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

1.真理具有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一种认识是否有客观的真理性,是由实践裁定,否则在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上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2.真理还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因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没有绝对性,真理就不再是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存在的条件性和界限性。没有相对性对真理的限定,就无法谈论真理。任何真理既有绝对性也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就不是 客观真理,没有相对性的界定,真理就无法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反对绝对主义,也反对相对主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没有社会存在便没有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状况不同,社会意识的内容必然不同。

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内容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价值倾向。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状况的哲学、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必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保护者,这就使社会意识有着鲜明的价值倾向。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既然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迟早要随之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批判或维护社会存在。当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形成并起着进步作用时,先进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会论证它的合理性,维护它的存在;没落的社会意识形式会批判它、否定它,从而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实践态度。

第二,社会意识通过调控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来调控社会存在。政治法律以硬性的态度调控人们的行为;道德以软性的态度来维持或否定人们的日常行为关系;宗教、艺术、哲学等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规范着社会存在。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腐朽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当代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商品和价值规律

(教材第417-418页,需自行查找)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

(教材第431-433页,需自行查找)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材第434-435页,需自行查找)

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重要考点:

1. *思想活的灵魂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4. *理论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6.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思想活的灵魂

贯穿于*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思想的活的灵魂,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2.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3.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948年,*同志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

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3)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因此,首先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中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教材第451-452页,需自行查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材第457-459页,需自行查找)

*理论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一、*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初,*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材第462-464页,需自行查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概括。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4)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除以上主要内容外,科学发展观还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在内政外交国防领域的运用和展开,它们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哲学常识

重要考点:

1. 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态

2. 物质和意识、联系和发展、认识和实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规律、真理等基本概念

3.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4.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5.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6.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涉及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态

世界是不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和本质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最基本的观点:一种是唯心主义观点,另一种是唯物主义观点。

1.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派生物质,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精神,世界本质上是精神的世界。

唯心主义又分为两个派别:

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感觉、经验、心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我国南宋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即被感知”等观点,即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理念、理、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朱熹,他认为精神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性的“气”是“理”的派生物,主张“理在气先”。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先于物质世界存在的客观精神为“理念”,认为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黑格尔称客观精神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等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外化、体现。

2.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在整个世界的两大现象中,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有3种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但把物质等同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哲学常识的基本概念

1.物质和意识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而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界定,表明了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联系与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3.实践与认识

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既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又不是人的精神活动,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认识的具体过程,包含着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即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个具体阶段。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就是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基础。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和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可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5.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能够通过自觉活动去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3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第一,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规律

1.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三个基本规律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3个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其决定作用表现为: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知识的获得,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但间接经验也是别人从实践中得来的。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不断向人们提出新要求、新课题,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创造了新的认识工具,增加了认识手段,提高了认识的精确度;实践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还不断地积累新的经验资料,使人们得以不断地整理和概括出新的认识。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不是为解释世界而认识世界,而是为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为了给实践以理论指导、达到预期目的、提高实践的功效而认识世界。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认识正确与否,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最终总是要由实践作出验证的,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肯定下来,错误的予以纠正,人们的认识才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总之,认识的发生、发展、最终目的和检验标准都是由实践决定的。

另外,实践需要理论指导。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能获得成功,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能够指导我们按照客体的运动规律改造客体,达到主体的预期目的;而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遭受失败或损失。认识的任务是要获得正确理论,发挥正确理论的积极作用,克服错误理论的消极作用,实现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没有社会存在便没有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存在的状况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状况不同,社会意识的内容必然不同。

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内容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价值倾向。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状况的哲学、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必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保护者,这就使社会意识有着鲜明的价值倾向。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既然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迟早要随之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如下3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批判或维护社会存在。当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形成并起着进步作用时,先进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会论证它的合理性,维护它的存在;没落的社会意识形式会批判它、否定它,从而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实践态度。

第二,社会意识通过调控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来调控社会存在。政治法律以硬性的态度调控人们的行为;道德以软性的态度来维持或否定人们的日常行为关系;宗教、艺术、哲学等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规范着社会存在。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腐朽反动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作用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决定历史发展的是人民群众还是少数英雄人物,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重大分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当代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

历史人物是社会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社会运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重大的,概括起来,就是能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个别面貌,而不能规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基本进程。

历史人物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3点:

首先,历史人物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提前或推迟一些必然的历史事件的到来,从而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

其次,历史人物的性格、知识结构和才能的差别,影响着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社会历史进程无不打上领袖人物的特殊印记,并影响历史进程的曲直缓急。

最后,历史人物可以使历史事件不可避免的结局出现量的差别,或减轻失败的损失,或最大限度地扩大胜利成果。

3.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关系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一般人强烈。马克思主义既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又承认杰出人物的重大历史作用。但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不是两股力量,而是统一于社会实践中的一股力量。原因如下:

第一,杰出人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群众实践客观需要的产物,没有这种需要,他们就不可能产生,因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包括造就自己的领袖人物。

第二,杰出人物的杰出才能是群众社会实践经验的结晶,离开群众的社会实践,其领袖才能就成了无源之水。

第三,杰出人物的巨大历史作用也要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发挥出来,否则,纵使他们有三头六臂也完不成历史大业。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应用,即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充分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是因为:

第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是否坚持群众路线,决定着党的根本利益和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第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群众中来,将群众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再到群众中去,对系统的意见进行宣传解释,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第三,群众路线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一切正确的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只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