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很多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以外物的得失悲喜,为自己内心情绪所左右。
但是有一些话有些人听了,能够听得明白,有些人听不明白,有的人听明白了,但是也无法真正的去做到,无法以这样的一个心性,去为人处事。
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才能真正的把一些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性和状态之中。
也就如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八个字,虽然说很难做到,但是这八个字,却是世俗之人摒弃妄念,修身养性的核心。
在《庄子》之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 者为然。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 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则缘于不得已。
外人尊敬他,他也不会欣喜,侮辱他,他也不会愤怒,只有达到了自然和谐之人,才能做到的境界。
发怒不是因为真心生气,只是他的怒并非愤怒产生。有所作为也是无心为之,他的有为,就是出于无为。要想宁静就要平心静气,要保全精神,就要顺应心意,有所得,有所出于不得。
世俗之人,非常在意外界得失以及其他人的看法,所以说就难免为外物所拖累。外物的得失,都成了忧心的理由,从而导致心绪不宁静,扰乱了心智,妨碍了道德修养。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问禅师说:“师傅,您整天修行,修的是什么呢?怎么和平常的人没什么区别呢?”
这个时候禅师就说:“怎么能没区别呢,我吃饭的时候就吃饭,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
这个时候小和尚更加纳闷了,说:“我也是吃饭的时候就吃饭,睡觉的时候就睡觉呀。”
这个时候禅师说:“其实世俗之人,吃饭的时候想着生活琐事,睡觉的时候也想着自己忧心的事情,不能安静坦然的去做当下的事情,这就是修行与没有修行的区别。
大部分人都难以做到真正的一心一用,他们总是在利害得失之间纠结,面对万事万物浮华得失的时候,有妄想,更有失落和沮丧。
他们只停留在心念的表面,从而迷失了自己,少了平常心,哪里谈得上一心一意呢。”
小和尚听了之后恍然大悟。
其实禅师说的这一个智慧,就是摆脱外事束缚之后的一个德行。这样的人,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万事万物没有太多的忧虑,心绪也能更加宁静,不会被扰乱心智。
真正懂得这种智慧的人,可以超然于世俗之外,无论面对外界的得失变化,都能够坦然自若。
这其实是和庄子最初所说的逍遥游之中的理论相同,顺应自然内心,从自己内心去寻求一种平衡和得到,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内心能明心见性,抛开万物杂念的时候,自然能不受拘束,处处自在,这才是平平淡淡去生活的一个真谛。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是怎么理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