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西门外,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曾经历经五朝清朝皇帝呕心沥血精心修建而成,一度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后来却被英法联军无情的烧毁,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没错,它就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约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三园。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
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三皇子胤祉牵头奏请皇帝在畅春园周边为诸皇子赐地修园,康熙准奏。因此四阿哥雍正获得了在畅春园以北建园的机会。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将畅春园以北一里左右的一座园林赐给自己的四子胤禛,并赐名“圆明园”。之所以取名“圆明园”,是因为胤禛自号“圆明居士”,对“圆明”二字,后来的雍正帝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康熙时的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规模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此时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少量园景,风格也很朴素。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盛世的到来,在其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拓展原赐园,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并且修建福海及其周围配置的建筑组群。圆明园的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皇帝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长春园在圆明园东侧,始建于1745年(乾隆十年)前后。此地原为康熙大学士明珠自怡园故址,有较好的园林基础,两年后该园中西路诸景基本成型,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稍后又在西部增建茜园,北部建成西洋楼景区,并于1766年至1772年(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间,集中增建了东路诸景。占地70余公顷,有园中园和建筑景群约20处,包括仿苏州的狮子林、南京瞻园的如园和杭州的西湖的小有天园等园林胜景。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
至此,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尤其还引进了一批欧式园林建筑,不但使之成为皇家主要园居场所之一,更令这座帝王御园蜚声海内外,正式开启了它一百余年的皇家园林生涯。
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嘉庆四年和十六年,绮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二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在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
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自道光初年起,绮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在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年间(1862~1874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三园的绮春园,并改称万春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
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
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现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仍然可见。在“西洋楼”旧址建有园史展览馆,供人瞻仰凭吊,令人痛定思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