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二字里,不仅是广州过年的氛围,更有广州过年的味道。春节美食是这个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在广州”更是广州的城市名片。广式传统团年饭的仪式延续至今,在广州的商店里,油角、煎堆等传统春节小吃仍在。随着新消费群体与消费方式崛起,人们对广州“年味”有了新需求,如何让广州过年饮食更契合当下的消费趋势,在过年吃出新味道?我们邀请多位社会人士,分享他们的年味故事与见解。
除夕夜,不少市民选择到外面吃团年饭。
非遗传承人
传统年味糕点味道应更年轻化
水菱角是广州人伍文辉家中过年必不可少的吃食。每年大年初一,他家必定要吃水菱角,寓意“聪明伶俐”。伍文辉说,是外婆将水菱角的味道带入他的世界,伴随他成长。
据伍文辉介绍,过年吃水菱角是广州部分农村地区的习俗,每逢年节,外婆都会组织家人一起制作水菱角。这神似菱角的小吃,是用“饭仔粉(米饭与米一起浸泡后晒干磨成的粉)”制作而成,筷子蘸取饭仔粉制成的米浆后,两只筷子张开一抖,米浆就在水中变成菱状,煮熟后尝一口,Q弹鲜嫩。伍文辉小时候最爱将水菱角和大头菜、猪油渣或是酱油拌在一起吃,特别香。如今,辅料更为丰富了,花生碎、鱿鱼丝等的加入,让风味更加饱满。除了自家人吃,外婆还热情地用水菱角招待客人,“过年亲朋好友来串门,吃一碗热乎乎的水菱角,大家都十分满足。”他说。
后来,伍文辉从外婆那儿学来一手制作水菱角的好技能。如今的他,已是广州西关水菱角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希望,未来能够将这门手艺传给儿子,“一代代坚持。”
“虎虎生威”,甜糯奶黄包变身激萌老虎包。
春节饮食中出现的非遗美食不止水菱角,伍文辉说,家家户户过年时都会吃会做的白切鸡、烧鹅、马蹄糕等近年来也成为非遗美食,白切鸡和烧鹅属于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蹄糕则属于第八批白云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但与此相反,蒸糕点等春节饮食制作的习俗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在于风味老化,难以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对此,伍文辉建议,传统的糕点味道上可以更年轻化,增加一些新味道,不仅做芋头糕、萝卜糕,也可以做西米糕、榴莲糕,另外还可以通过快闪活动、抖音视频等年轻人喜爱的新方式、新手段去宣传普及传统非遗手艺,吸引年轻人关注与尝试。
餐饮业内人士
将过年小吃的制作纳入中小学劳动课程
忙碌——当聊起年味记忆时,广东省餐饮技师协会副会长、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烹饪与健康系主任马健雄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二字。过去,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油角、煎堆、蛋散等小吃。那时父母工作繁忙,即便如此,年三十晚,吃完饭后,也要带着他搓上两斤面粉做点“油器”。这些春节小吃,要在年初一送给亲朋好友们,当时广州民间就有“百家油角,百家煎堆”的说法。
“有时甚至都不知道是谁送来的,可能又会转送给其他哪位亲戚”。马健雄认为,这种亲手制作小吃赠礼的习俗是人与人之间人情味的体现,在礼物的筹备和交接之中,过年的氛围也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