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赫定
1899年,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深入沙漠戈壁中考察和寻宝,途中遭遇了严重的沙尘暴。迫于无奈,考察团一行人只得找到一个藏身之处躲避。
当沙尘过后,瑞典人斯文·赫定竟然见到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城郭遗址,包括有城墙、佛塔、宫殿、庙宇、农舍等建筑物和木雕、钱币、绘画等文物,还发现了世界上著名的“楼兰纸”。毫无疑问,这里曾是一个经济繁华和文明程度甚高的小型国度。
楼兰纸
由于没有事前充分的准备,携带足够的食物和饮水,斯文·赫定等一行人员在进行完标记后,只得返回瑞典进行求助,准备来年继续探访这个神秘的古国遗址。
1901年,斯文·赫定再次带队来到这片古遗迹,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考古发掘工作后,将上百件珍贵的文书和木简等物品悉数带走。
返回欧洲后,这些文物一经公布就引起了世界的轰动。经过对文物的整理和分析,发现含有楼兰字样的记载和描述,遂以此认定该遗迹为楼兰古国的遗址,认定中国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楼兰古国。
楼兰古国位置
从此,楼兰古国在世界上声名鹊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斯文·赫定带回的文物有限,多以木简为主,在研究中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从1927年开始,瑞典人沃尔克·贝格曼深入中国戈壁,继续探究楼兰古国的神秘。他在《考古探险手记》这样记述:
这里的老鼠洞非常有趣,里面不仅有稻草,还有丝绸、绳子和碎木头。很明显,写过字的木简不必保存时,就将表面削掉再重新写字。而老鼠则把这些削下来的碎块拖回洞里,成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
从以上记录不难看出,楼兰古国不仅存在着高度的文字文明。而且,当时的确是鼠患非常严重。
1934年,瑞典人贝格曼在楼兰古国的遗址上,最先发现了“小河公主”的女尸,他在《考古探险手记》中这样记载:
高贵的衣着,中间分缝的黑色长发上戴着一顶装饰有红色带子的尖顶毡帽。双目微合,好像刚刚入睡一般,漂亮的鹰勾鼻、微张的薄唇与露出的牙齿,为后人留下一个永恒的微笑。
微笑女尸
1979年,中国的考古学家王炳华、侯灿等人,在孔雀河古河道的北岸,发现了一处早期楼兰人的古墓,一共挖掘了四十二座,合称为“古墓沟墓地”。
著名的人类学家韩康信经过对墓中头骨的研究,发现古楼兰人与北欧人的外貌类型多有相似之处。而且,古楼兰人是迄今所知在欧亚大陆上,分布最靠近东方的欧洲人种,为研究世界人种的分布,也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
五、现代启示楼兰古国的消失,要说神秘也神秘,要说简单也简单,不在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所谓自然原因,无非就是沙化和风化等因素;所谓人为原因,基本上就是战争。
(一)自然原因楼兰古国在毁灭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曾经生机盎然的绿洲,竟然会成为今天的死亡之城,任谁都扼腕不止。
楼兰的消失,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和不良索取。尤其是,不科学的利用水资源和对树木绿洲的无尽开采。
今后,人类为了避免第二个楼兰古国的出现,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实行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虽不是导致楼兰古国消失的最主要原因,但却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海上贸易时代到来之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交流,只能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沿线各国,尤其是塔里木周边的地区,自然就成了各方抢夺的重要对象。
楼兰古国自建国起,就因为地理位置重要而成为战争的频发地带。不论是匈奴、西汉,还是后来的柔然、高车等,都先后对楼兰古国发动过战争。据《汉书·陈汤传》记载:
夫胡兵五面当汉兵,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
以上的记载,说明汉朝对外作战,通常可以以一敌五。虽然存在夸大之言,但还是反映出了一些真实的情况。那就是,在战争中,少数民族虽然可以依靠自身游牧民族的天性,即兵民融合:生存即战斗,战斗即生存。
但是,这种微弱的优势,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显得一触即倒,绝不会长久存在。
例如,在汉武帝之前,虽然汉政权采取守势,但一旦决心彻底反转,开动庞大的战争机器来对抗貌似强大的匈奴,很快就能完成武器、兵马和粮草的调动,立时间,所有胡人的军事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通过楼兰古国的消亡,文史不假觉得应该汲取的最大启示,就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