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长篇小说,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代表作,创作于1931年至1932年间。1954年,作家对《子夜》进行了文字修订,同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现在通行的多为这一修订本。
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茅盾”是他在192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此外,他还使用过玄珠、郎损、方璧等130多个笔名。沈雁冰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就职,1921年1月出任该馆的老牌杂志《小说月报》的主编,并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促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印刷出版机构和新文学社团的合作,并由此成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引人注目的人物。
五四时期沈雁冰的文学活动主要集中于外国文学翻译介绍和同时代的文学批评,且在政治与文学两条战线上进行工作。1921年他在上海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6年1月,他从上海奔赴广州,直接投身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遭到蒋介石政府通缉,几经曲折,潜回上海,蛰居家中,在苦闷的情绪中开始了小说写作。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茅盾作为负责人之一参与工作,并以《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抗战时期,他投身民族的反侵略斗争,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坚持写作,创作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腐蚀》等作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茅盾出任文化部长,以后也一直担任国家和文艺界的领导职务,并始终坚持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写作。“文革”结束以后,茅盾发表评论热情鼓励中青年作家的创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临终前捐献自己的稿费设立长篇小说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被认为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