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磐陀是个胡人(孙悟空是猢狲的由来),听说长安来的一名高僧要去印度西行求法,他十分敬仰,当即找到玄奘拜其为师,并答应帮玄奘偷渡玉门关。
但在戈壁走了一段时间后,石磐陀后悔了,万一玄奘被擒,把他供出来,他就死定了(当时协助偷渡者也是死罪,胡人越走越不相信玄奘能偷渡成功),于是产生了*师叛逃的念头。
那天晚上,石磐陀天人交战,抽刀逼近玄奘,但又折返回去。一会儿又抽刀过来……反倒玄奘万念俱空,静静坐着,闭目不视,任听上天裁判。石磐陀最终还是没有下手,天明骑了骏马不辞而别,将一匹瘦老赤马留给了玄奘。
这个场景,是不是同六耳猕猴棒打唐僧的场景十分相似?
石磐陀虽然是唐僧的大徒弟,但并没有非凡法力,也没陪玄奘走到最后。在取经故事中,这个人物并不出彩。于是,在后面的西游改编过程中,人们将神话里的一个妖怪与他进行了嫁接,并有了一个新身份,猴行者。
这个妖怪名叫无支祁。无支祁是远古时代四大灵猴之一,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它的头颈一伸就达百尺,最长的长颈鹿也看不到它的下巴;力气超过九头大象,现在的起重机分分钟可被它秒*。
它还善于变化,一窜就不见了身影,而且放水水平相当高,连水神共工也不敢与它对抗。
可惜它不好好做妖,常在淮水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大禹治淮水时,无支祁作怪,风雷齐作,木石俱鸣。大禹很恼怒,召集群神想办法,最终在神兽夔龙的协助下,擒获了无支祁。
无支祁虽然被抓,但还是击搏跳腾,谁也管束不住。于是大禹用大铁索锁了他的颈脖,拿金铃穿了他的鼻子,把他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
无支祁的故事,是不是同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有点类似?他们都有一个特点:狂!
此外,胡适和陈寅格还认为,孙悟空也杂揉了印度哈奴曼的人设。
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灵猴:它拥有四张脸、八只手,能腾云驾雾、移山填海、随意变化(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由来)。
它刚出生时,见到太阳,以为是一个煎饼果子,一把抓到手中要吃进肚子。为了让太阳免遭不测,因陀罗急忙以雷霆击哈奴曼之颚。
在《罗摩衍那》中,哈奴曼帮助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从魔王罗波那手中解救出王妃悉多,还烧毁了魔王的楞伽城,飞到喜马拉雅山取回药草,救治了罗摩的伤兵。罗摩为报答他,赐他长生不老之神技。
陈寅格甚至发现大闹天宫也是来源于印度的民间故事,到了中国后,与取经故事相整合,安在了孙悟空身上。
在《西行纪》中,孙悟空又是什么形象呢?仍然集中在一个“狂”字上!面对帝释天的淫威他毫不畏惧,面对*心观音的威逼利诱他嗤之以鼻,面对三眼神将的狂傲他挥棒就上……
但是,面对师父,他却恩情难却,虽然是唐三藏念紧箍咒才导致他战败,但在三眼神将的刀落下来之前,他仍悲声道:师父,此生再难保护您了……面对小羽(奇经化身),他忠肝义胆,取经归来,小羽再三恳求不要交给帝释天,在重重压力之下,他仍然挥棒护经:她不能交出去!
从懦弱的石磐陀,张狂的无支祁,大义的哈奴曼,到《西游纪》中见到玉帝也不跪的孙悟空、想打唐僧一棒子的六耳猕猴,以及《西行纪》中恩怨分明的孙悟空,可见人们赋予这个人物的情感在不断变化。
年少时,我们崇尚个性张扬,想做什么就要去做什么;长大了才知道一根棒子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征服一个人可以用暴力,征服十个人可以用诡计,但征服一群人,只能靠品性!
一个人可以跑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孙悟空的斗战胜佛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六
我们常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取经队伍居然出现一名好吃懒做还好色的猪八戒,很多人想不通。有人说,如果开除他,取经队伍走得更快。
在《大唐西域记》中,唐僧师徒包括白龙马都有原型,唯猪八戒没有。
猪八戒怎么“混”进西游记中的,争论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