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岁这一年,张桐终于成了一名“知名男演员”。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让无数观众亲切地称呼其为“守常先生”;大量粉丝慕名前去观看他的话剧巡演,并在台下为“大钊先生”喝彩。而在白玉兰奖错失入围后,#张桐没入围 离谱#的话题空降热搜前三,观众不惜用溢美之词,将其奉为“演技教科书”的遗珠。
张桐。艺人供图
出道近20年,拍摄过40余部作品,拿过飞天奖优秀男演员,但吊诡地经历着一夜盛赞。张桐冷静地旁观这一切的发生;更准确地说,他似乎极力想要婉拒这些谬赏。“观众的厚爱,我都心领了,很感动,但是我受不起。演技教科书是前辈、老师们的事,我只是一名学生,而且永远是一名学生。”
看似过分自谦的回答,在张桐全程低沉、严肃,且讲求逻辑自洽的对话中,形成了极具思辨高度的话语场。从高等学府退学转修表演,一度经济拮据只能吃最便宜的面条;《亮剑》走红后又一度经历着被市场、被所谓影视圈规则的裹挟,抹*了其内心对表演,对正确与错误的认知规范……是反思与吸纳,让张桐在每一段蛰伏中,用思辨的方式看待困境,并一次次成功地站起来。
《觉醒年代》爆红后,他同样冷静地提出反思:“观众对你的喜爱源于哪儿?你是通过什么得到的?”这些在外人看来毫无意义的问题,张桐却必须搞个明白。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张桐饰演了李大钊。图片来自该剧官微
“我依然感谢观众对我的喜爱,但我觉得这份荣誉是属于大钊先生的。演员张桐只是一个载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流量我不敢掠美。这些流量应该给予大钊先生和那些革命先烈。”
① 全程摸索,只为让李大钊更真实鲜活
李大钊的精神,在拍摄至今的几年中,持续影响着张桐。“饰演大钊先生,我是受教的。我们也经常在生活中遇到有人用一些词汇指责我们。如今我会先反观自己,我是用哪一种道德来约束自己?”
“我拍戏这么多年,《觉醒年代》是特别特殊的存在。每一场戏,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但实际上,张桐曾多次婉拒《觉醒年代》的邀约。
李大钊是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关键历史人物,而张桐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学校课本的寥寥数语。在剧组打电话邀约、导演面见、试戏试妆的每个阶段,张桐都在反复思忖,怎样才能通过表演,让这个人物既符合历史,又真实鲜活?
“太难了。”张桐坦言。
他选择角色,自有一套评判体系——演员首先要有自知之明——看待每一个角色都要基于敬畏,从而判断自我能力可否将其塑造好。尤其像李大钊这样的伟人。“如果没有能力完成,还是尽量不要触碰。”
直到和剧组主创就人物创作、拍摄进行了深度探讨,张桐决定啃下这块“硬骨头”。《觉醒年代》是一个让张桐倍感珍惜的剧组——导演张永新拥有清晰的创作理念:“堂堂正正叙事,踏踏实实讲人”。拍摄中,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没有所谓的“一言堂”。大家经常会在导演的带领下,一起探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的精准度。
“像这种(剧组)全情付出的戏,现在已经不多见了。往往我们会碍于一些方方面面的考量,难免有松懈和妥协,唯独《觉醒年代》,上上下下,每一天每一场戏,都不敢有任何的松懈。”
而张桐也把自己的灵魂毫无保留地敞开,去迎接另一个灵魂的到来。拍摄前,他曾拜读李大钊文集、自传,翻阅《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同样也观看了大量其他前辈对李大钊的影像诠释。
但基础功课对张桐而言,似乎远远不够。历史记载中的李大钊温文尔雅,骨子里却充满民族激情。有时前一场戏需要“平实踏实”,后一场戏却“大义凛然”。如何将这些概念化的词汇,通过血肉形象一帧帧呈现于观众面前?
在婉拒了几次《觉醒年代》的邀约后,张桐最终还是接演了李大钊这个角色。图片来自该剧官微
张桐婉拒了以某一段戏,来例证他如何把握先生的“分寸感”。他列举了与先生“共同经历”的“亢慕义斋”宣讲、《共产党宣言》颁布、“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生登上长城极目远眺……是每一段戏的层层叠加,助推他一步步走近先生。直到最后一场戏,他和整个剧组都仍在摸着石头过河。
但李大钊的精神,却在拍摄至今的几年中,持续影响着张桐。剧中,李大钊曾与*于北大红楼探讨“何为道德”。李大钊回答道: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责人的;道德是用来躬行实践的,不是在嘴里空喊的。
张桐的脑海中,时常与先生重复着这一场时空相叠的对话。“饰演大钊先生,我是受教的。我们也经常在生活中遇到有人用一些词汇指责我们。如今我会先反观自己,我是用哪一种道德来约束自己?这种道德是否成立?”相较《觉醒年代》带来的热度与流量,思想的火炬,是大钊先生给予张桐一生最重要的滋养。
《觉醒年代》后,张桐先后在电视剧《光荣与梦想》、电影《红船》中饰演李大钊。但实际上,还有很多类似的剧本均被张桐婉拒了。“我是有私心的。”张桐说。《觉醒年代》对李大钊的铺墨在1921年戛然而止,而《光荣与梦想》将其拍到了1927年。张桐希望把大钊先生的影像人生,尽量铺陈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