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上图)及电影《红船》(下图)中,张桐再次扮演了李大钊一角。图片均来自作品官微
“现在这个阶段,我不想再重复去触碰这个角色了。除非我在某一阶段,可能对先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我也许会再和观众做一个汇报与交流。”
②天生“反骨”,渴求思辨的“怪胎”
是否对当年冲动退学有过懊悔与反思?“懊悔过。但如果我没有这些挫折和经历,我可能到死,也不会多层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不就是在不断地试错中,摔倒了,爬起来,总结经验,完成自己吗?”
若将大钊先生之觉醒,微缩至如今每一个平凡的个体,张桐似乎也具备同类的天赋——早在19岁时,他便开始探寻自我的价值。
1999年的夏天,张桐考上了南开大学计算机系。在这个学术氛围百花齐放的校园里,来自天南海北的老师、学生们,自由分享着对人生、对未来价值的思考。偶然一次机会,张桐在军事学院听了一堂名为“论青年人的人生价值”的演讲。老师从历史的、当代的,理想的、现实的,谈到物质的、精神的……讲座结束后,张桐一夜未眠。
“我才19岁,为什么我的未来就只能这样?大学毕业,结婚成家,找一份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就这样一成不变地过完自己的一生?”冥冥之中,张桐心怀不甘,“我总觉得我的经历和我拓展的范围,应该不止于此。”
与其说,自我思辨是张桐与生俱来的天赋,其中也不乏与传统对抗的少年叛逆。张桐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从他记事开始,家里举行家族聚会时,爷爷为尊,以张桐父亲为代表的父辈都要按规矩入席,子孙一辈需要遵循的规矩更多。爷爷理所应当地为父亲指导着人生观念,父亲也沿袭家族传统,为张桐规划了平稳顺遂的人生道路。
但张桐却天生“反骨”。他迫切地、不惜一切地,想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六七岁时,张桐就会试图思考一些“没意义”的话题,“人死了之后会去哪儿?”他也会刻意与父母对着干,越不让他出去玩,他越要去;甚至不考虑对错,只想自己愿不愿意,能不能与众不同。“这种叛逆,其实更像是小孩子赌气,是没有道理的。但我就是想证明,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张桐。艺人供图
正是这种带有自我反思的叛逆,以及对思辨的渴求,让他在2000年自作主张从南开大学退学,选择出国见识更多思想交锋。几乎是临时被“通知”的父母,带着失望、愤怒、不解,与儿子爆发了长时间的争吵,但最终也只能妥协。他们卖了家里的房子,供儿子出国留学。
去哪儿?学什么?学费从哪里来?未来从事什么工作?张桐几乎都未考虑,少年的叛逆与执拗,让他只想尽快远离父母庇护,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恰恰是这些经历,促使我在后来终于和自己达成了某种和解。”张桐回忆说。
他阴差阳错地来到法国,在里昂戏剧学院接触到表演。张桐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世界上有无数看问题的角度,每个人的方式方法都截然不同。但,“为什么每个人又都笃定自己是对的?为什么我的很多想法在别人眼中是错的?到底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张桐再次迫切地想得到答案。
一时间,他成为群体中的“怪胎”。当他抛出这些问题,只能得到:“你这是认死理!”“为什么要问这种问题?”“照着对的干不就行了”……人云亦云的环境令张桐厌倦。他开始转求于书本寻找答案。在大量拜读哲学、国学书籍后,他惊喜地发现,原来不止他会面临这些困惑,即便是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大家,也会追问一些看似“虚无缥缈”的问题: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
“原来我不是一个‘怪胎’,我只是和别人思考的方向不一样。”在法国的两年,张桐逐渐扔掉了探究对与错的执念,开始去理解别人的角度,并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争取达到求同存异。
当记者问及,后来的这些年,是否对当年冲动退学有过懊悔与反思?张桐顿了一下,“懊悔过。但如果我没有这些挫折和经历,我可能到死,也不会多层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不就是在不断地试错中,摔倒了,爬起来,总结经验,完成自己吗?你如果一直在温室中,突然摔倒了,再和别人说‘我当初听你的就对了’,那你的自我在哪儿?这一生,不是活得很冤吗?”
③一年半的朝不保夕,等来了《亮剑》
张桐有时会怀念那段无拘无束、等待机缘的清贫岁月:没有被任何执念拽着走,没有非要完成的目标,反倒活成了一个孩子。他将这种状态理解为“务实”。
思想的丰盈,却无法违背生活的苟且。
远走两年后,家里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拮据。为了照顾父母,对自我的追寻只能暂时停下,张桐黯然回国,带着几百块钱成了一名“北漂”演员。
那时,他在大兴黄村合租了一间地下室,每月80块钱租金。早上6点,他便蹲在北影厂门口等待机会。只要剧组工作人员从门口一出来,他就与一帮群众演员围上去。当一天群众演员,可以赚到20块钱,张桐只能吃很便宜的面,或者以馒头咸菜充饥。
庆幸的是,思想的充实与辩证看待事物的态度,让张桐在现实的迷茫间,寻到乐观处世的方式。没有戏拍的时候,张桐跟大爷下棋、唠嗑,一下就是四个小时;和街边形形色色的人打成一片,“每个人想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这太有意思了”。有时,他还会坐公交车去很远的地方,或者早起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他还一度躲在屋里,闲来无事创作过剧本。
张桐有时也会怀念那段无拘无束、等待机缘的清贫岁月——没有被任何执念拽着走,没有非要完成的目标,反倒活成了一个孩子。他将这种状态理解为“务实”。“与其把自己变得焦躁不安、慌里慌张,为何不把内心充实起来?不是只有月入多少万才是成功。可能我赚不了多少钱,但我不羡慕别人,也不慌乱自己。”
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半,直到他遇到了电视剧《亮剑》中的魏和尚一角。剧组即将开机,他阴差阳错地最后一个敲开导演的门。导演问他会不会功夫,他硬着头皮说“会!”想都没想地向导演伸了下拳头。这其实是他仅会的几招。自信、懵懂,甚至略有莽撞的气质,让他赶上了这趟“末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