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亮剑》中,会功夫的魏和尚。动图来自张桐微博
虽然魏和尚的戏份不多,但他愣头愣脑却正义凛然,敢和团长拼功夫,与敌人拼红缨枪,是当年最鲜活的小人物之一。而一切,也似乎都在《亮剑》的热播后,变得好了起来。凭借这个角色,张桐敲开了事业的大门——至少,圈里的人都知道了,有个演员叫张桐。
机会也由被动变为主动。《仁者无敌》《雾柳镇》《铁梨花》《野鸭子》等剧本纷至沓来,此后四年,他拍了至少12部作品。“我把每一次扮演都当做是我重新活一次的机会,是一个学习和吸纳的过程。它更像是一种游戏,我越来越看重能不能玩得爽,或者能不能玩得跟以前不一样。”
但这种对表演的认知,也让张桐在忙碌中很快陷入囹圄——都是战争戏、年代戏前来邀约,题材重复;他多次试图寻求不同的体验,“这个你让我演行不行?”“这类角色我也行”,但总是回到原点。
“非常焦灼。有时也会觉得这个游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如果不持续重复地演下去,他或许又会回到担忧温饱的苟且之中。“求同存异吧。”近两年张桐不断为自己寻找与市场环境的和解,“尽量在有限的前提下,或者是同质化角色的前提下,找到(表演的)不同,哪怕是细节上的不同,调性上的不同,气质上的不同……这算是我给自己的体验,寻找些差异化吧。”
④在“被虚荣”与自我挣扎中警觉
《亮剑》热播后一段时间,他还住在小平房里,蹬着一辆破自行车,在街边溜达。《觉醒年代》播出后,他约三五好友,在街边的露天篮球场打球。“我也是个人,我怎么就不能这么打球了?”
今年5月底,张桐正在上海出演话剧《雷经天》。前一天排练至凌晨两点,第二天一大早,张桐朦胧中便听到手机不停地振动,许多朋友发来了“慰问”的消息,“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实际上那一天,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公示了入围名单,张桐没有入围任何奖项。这件事很快登上微博热搜前三,#张桐没入围 离谱#的话题阅读量甚至超过2亿次。
大量观众的意难平,似乎已超过任何奖项的认可。张桐是意外的,感动的,感谢的。但他却不敢把这样一份喜爱,掠美为张桐个人的“流量”。然而毋庸置疑的是,《觉醒年代》播出后,张桐确实变得愈发忙碌起来——与《觉醒年代》剧组一起参加各类研讨会、宣传活动,参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接演新剧本,粉丝以倍数增长,也得到了不少广告主的青睐。
张桐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再次饰演李大钊。图片来自张桐微博
实际上,这种感觉对张桐而言并不陌生。《亮剑》播出后,他也曾体验过“红”。那时他对“红”的概念就是走在大街上会被人认出来,戏约越来越多,再也不用租住在只有10平方米的小房子,上厕所还要跑到很远的地方,赚的钱足以为爸妈换个居所,改善生活。
但温饱解决后,冷静下来的张桐也很快开始拒绝这种“红”——他感到越来越不适。此前几年,他习惯了率性自由的生活,不愿意过分“注意形象”,喜欢穿着背心和短裤,在北京街头漫无目的地逛大街,爱吃路边摊,和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聊几个小时。“我愿意当一个路人,愿意当一个普通人。”但《亮剑》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会要求他,“你得穿得得体一点儿了”“你怎么没洗头就出门?”
“对我来说,那样很假。”曾有一段时间,张桐总是在“被虚荣”与自我挣扎中彷徨。但他坚定不移地选择后者。不敷衍那些表面化的要求,依然我行我素,该打球打球,该遛弯儿遛弯儿。《亮剑》热播后一段时间,他还住在小平房里,蹬着一辆破自行车,在街边溜达。有时一些人认出他,找他签名,他也能开心地和人家就地聊个10分钟,最后甚至对方会邀约他“改天去喝酒!”
当年热播的电视剧《亮剑》,让张桐(右一)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红”。
正如《觉醒年代》播出后,张桐也依旧穿着大背心,约三五好友,在街边的露天篮球场打球。遇到来来往往的热心观众远比《亮剑》时更多,朋友调侃他,“你注意点儿形象!”张桐笑道,“我有啥形象?打球不都是光着膀子出汗吗?我也是个人,我怎么就不能这么打球了?”前几天,他还曾邀请偶遇的粉丝一起上场拼了一局。
“我更愿意活出一个真实的我。真实的我就是,我对任何人都很尊重,但是我又有自己对于生活上的主张——随性、率真、朴实、独立。我也不想去骗大家,告诉你们张桐是一个多么精致生活的人。我就是很随性。”
近几年,演艺圈也有太多张桐看不懂,也不想搞明白的事情,打破着张桐对真实、随性,甚至对表演的既有认知。例如,不少年轻的演员一见面就问,“桐哥,你粉丝多少?”张桐想不通演员为什么要关注粉丝量。对方理所应当地劝说,“你得买一点儿,不然好多戏都不找你。”
听多了,张桐也就不在意了。《觉醒年代》的“红”与《亮剑》的“红”实质相同,但所处的市场环境却天差地别。演员逐渐沦为资本的产物,流量的载体。张桐捋了捋这几年间的经历,“演员”被流量与资本冲击的大趋势下,他竟然幸运地每年都还在拍戏,还总能遇到一群有同样价值观、使命感的伙伴,可以等到《觉醒年代》《绝命后卫师》这样的剧本。虽然能播的剧只有不足一半。
2018年,张桐凭借《绝命后卫师》斩获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图片来自张桐微博
“要么你就变成和他们一样的市场产物,要么你就笃定你经过验证的价值是真的有价值,依然去做自己。辩驳没有意义。我只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就够了。”
【新鲜问答】
娱乐被商业化后,对演员对行业是恐怖的
新京报:近几年影视市场逐渐以流量当道,也出现很多乱象。在你出道的十几年间,曾经有过突破个人原则,让你感到失望或矛盾的事情吗?
张桐:有,而且冲击蛮大的。因为我们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接触到的观念是,你把你的戏演好,你把你的人做好,然后你就靠着这个不断地去发展。这是被我们当做真理的一套价值体系。
但最近五六年,这种观念转变得让我觉得毛骨悚然,就是所谓资本的介入,所谓流量概念的引入,变成了一个纯商品化的娱乐。这种商品化是建立在追捧的热度上,在于炒作。它与本身的价值无关,或者说它只取自于本身被追捧价值的部分流通。
那么演员沦为这种被追捧的价值载体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恐惧。因为你强调这部分,那么另外的两部分“好好做人”“好好演戏”,势必会被无限制地降低。这是一个辩证的看法。那么当这一部分不再有价值的时候,你等于颠覆了整个群体的核心价值。以往抱有这种价值的人,一定会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冲击和摧毁,是一个很恐怖的事。但是在这种前提下,你有办法吗?你没有办法,你只能选择是否相信你的这套价值体系依然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