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社仓(小玲/供图)
朱熹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期间,赈济灾民、弹劾贪官所取得的成果显著,得孝宗皇帝褒奖,他的社仓赈灾办法缓解了灾情,使饥民无断饮之忧。随后,朝廷将朱熹呈请的《社仓法》,“颁诏行于诸州各府”,广惠天下百姓。
建宁府五夫社仓记(小玲/供图)
在“抗金”大业面前,朱熹、陆游、辛弃疾等三人既有文臣的苦谏,又有武将精忠报国的英勇豪迈。陆游40多岁时穿上戎装,亲赴前线征战。辛弃疾更是几番沙场*戮,“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朱熹评价他“是一帅才”。
但辛弃疾这样的帅才却屡遭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贬至武夷山冲佑观担任赋闲的提举,失去“英雄用武之地”。朱熹对辛弃疾遭遇的不公待遇十分不解:“但当明赏罚而用耳!”陆游也鸣不平:“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这些“抗金”主战派人士壮志难酬。武夷山下,他们“梦里挑灯看剑”,在茶灶石前空留壮怀激烈的前情往事令人感怀。
所不朽者 垂万世名
一生多忧患、坎坷的“武夷三翁”,在武夷精舍时光是难忘的,三人的知遇也最为难得。
武夷山摩崖石刻(吴心正/摄)
晚年朱熹陷“庆元党禁”,处境艰难。声名黯淡之际,许多见风使舵者与朱熹断绝关系,有的门生甚至投靠他人。
但陆游、辛弃疾与朱熹始终惺惺相惜,保持深厚的友情。
辛弃疾写信慰问朱熹,朱熹回信中以“克己复礼”相勉。冬天朱熹寄茶饼、纸被给陆游。陆游写诗“木枕藜床席见经,卧看飘雪入窗棂”暗示抵御严寒的心情。特别是朱熹去世,朝廷明令不得纪念时,是陆游和辛弃疾这两位文坛泰斗挺身而出,他们的悼友表现和悼亡祭文在当时极为难能可贵。
陆游寄出悼文:“捐百世起九原之思,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髦,神往形留。公殁不忘,庶其歆飨!”
辛弃疾哭于灵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然犹生。”在朱熹生前,辛弃疾的《寿朱晦翁》即作出评价:“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评价之高和认知之深,当时无人可及,在朱熹名声大噪之前可谓振聋发聩。
武夷宫秋色。(陈美中/摄)
武夷山水间,朱熹、陆游、辛弃疾三人的相遇相知,像“茶灶”的仙翁遗事一样,值得永久回味、永久传诵。
(作者:张晓平)
(出品:“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新福建客户端)
参考文献
《宋史·朱熹传》《宋史·陆游传》《宋史·辛弃疾传》
董天工(清),《武夷山志》
萧天喜,《武夷山文化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