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体文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体,与诗词歌赋都不尽相同,却是不可忽略的一种文学现象,值得被我们去关注和了解。
由于受到汉代辞赋的影响,魏晋时期逐渐出现一种新的文体——骈体文。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后来我们经常能听到的“四六”,其实指的就是骈体文。因为一般这种文体通篇都会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所以晚唐开始有人称之为“四六”,明代沿用了这个说法。而我们现在说的“骈体文”,其实是清代才出现的,一直沿用至今。
自魏晋开始出现到中唐时期,骈体文可以说是霸占着文坛的正统地位。虽然说中唐后骈体文被“古文”替代了,但是它在我国文学史很长一段时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影响到了唐宋时期律诗的创作,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种独特的文体。
一、骈偶相对“骈”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驾二马也。”释义为“两物并列,成双对偶”,而“偶”的意思就是两人成双成对,“骈偶”组合在一起就是“两两相对”之意。
两马并驾
骈体文遵循“骈偶”的原则,句式上通篇都是两两相对,通俗来说就是通篇对仗。由于古人的语法观念比较模糊,我们采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总结出了骈偶的三个要点,分别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词性的对称和对仗工整。
1、句法结构上的对称
句法结构上的对称又分为整体对称和上下联内部对称。整体对称包括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和复句对复句;上下联内部对称包括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滕王阁
中学课文里的名篇《滕王阁序》是一篇非常完美的骈体文,可以借助里面的句子来理解句法结构上的对称。例如“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句法结构上,“时运不济”对“命途多舛”,属于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联内部结构上,“时运”对“命途”是主语对主语,“不济”对“多舛”是定语对定语。
2、词性的对称
古人没有词性的概念,皆以“虚实”来概括,所以骈体文中的实词和虚词使用非常讲究。用现代汉语的词性来说,这里的对称包括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介词与连、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