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非晚
例如《滕王阁序》中“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其中“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属于名词对名词,“虽”对“已”、“非”对“可”属于连词对连词,“赊”对“逝”、“接”对“晚”属于动词对动词。
3、对仗工整
所谓对仗工整,主要是指把事物划分为许多“事类”,骈体文要求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人物对人物、植物对植物、器物对器物。
自然风物多为事类对
例如《滕王阁序》中“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睢园”对“邺水”、“彭泽”对“临川”是地理对,后者同时也是人名对;“绿竹”对“朱华”是植物对;“樽”对“笔”是器物对。
以上便是骈体文“骈偶”的相关原则,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句首句尾的虚词和共有的成分一般不算在对仗里面。
二、四六句式“骈偶”是就骈体文的语言特点而言的,“四六”的着眼点在对句的字数上,主要有五种情况:
1、四四——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简称为“四四”,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六——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简称为“六六”,如“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3、四四四四——两组上句为四字句下句为四字句相对简称为“四四四四”,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将军
4、四六四六——两组上句为四字句下句为六字句相对简称为“四六四六”,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5、六四六四——两组上句为六字句下句为四字句相对为“六四六四”,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魏晋时期,骈体文字数不设限,当时以四字句居多;到了南朝宋时,四六开始出现;到了唐代,“四六”的格式得以定型并广泛使用。
三、平仄相间平仄指的是古汉语的平声和仄声,自永明体之后,声调成为增强诗歌艺术美感的一种手段。唐代以后的骈体文受到律诗的影响,也开始讲究平仄。骈体文的平仄分为单句相对和双句相对:
单句相对又包括四字对和六字对: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为四字对甲式;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为四字对乙式。
“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为六字对三三甲式;
“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为六字对三三乙式;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为六字对二四甲式;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为六字对二四乙式。
对称之美
双句相对包括以下四种情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为四四出联前句仄收式。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为四四出联前句平收式。
“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为四六出联前句仄收式。
“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平仄仄仄平平”为四六句出联前句平收式。
以上便是骈体文平仄的相关格式,总体要遵循的原则是“平对仄,仄对平”,一些虚词不需要讲究平仄。
四、用典——典雅含蓄骈体文最突出的词汇特点就是用典,我们通常能够看到骈体文行文援引古代的事件或古人的语录,但是其目的并不在于增强自己观点的可靠性,而只是为了追求文章的“典雅”与“含蓄”,由此可见骈体文的文体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