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曾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
这话未免有自谦的成分在,但也无疑说明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的地位,这都要归功于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魅力。
但阿Q与他的”精神胜利法“向来被当作是被讽刺的对象,迁移到现代来说,就是“普信男”、“普信女”等等盲目不自知的人,但是这种阿Q精神真的一文不值吗?
大家好,今天为您带来的是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
阿Q只是个小人物,头皮上长着几块癞疮疤,这是他的标志。
早前他忌讳说”癞“以及”癞“的近音,又推而广之,”光“、”亮“等等都不准说。
一旦让他听见,管不了无心还有有意,阿Q立刻涨红脸发怒,却也估量着对方的能耐,看是谩骂还是上手打,可没有一回占上风。
阿Q换了法子,就开始想着”你还不配······“,好似头上长着的是光荣的癞疮疤,哪些没有的人在他面前就自然低下去了。
这就是他鼎鼎大名的”精神胜利法“。
不过,这个“鼎鼎大名”,只有后世的我们知道,实际上阿Q却是个小人物,甚至连他姓什么都没人知道。
但有一回阿Q似乎是姓赵了。
在未庄这样小的封闭村子里,村里最大户的人家就姓赵。
那日赵太爷儿子中了秀才,敲锣打鼓,好不热闹,阿Q竟也与有荣焉,恰又喝了两碗黄酒,就与人嚷嚷道自己也姓赵,与那赵太爷可是本家。
直到赵太爷知道了,一个嘴巴子抽过去,阿Q才默不作声,可心里却想着儿子打老子,真不像话。
这样一想那威风不已的赵太爷就是自己的儿子了,阿Q又自得起来。
话说正是这赵太爷”赏“了阿Q一巴掌,倒让阿Q在未庄出名了,他人也似敬重起阿Q来。
这不难理解,在未庄,赵太爷有权势、有威望,是个人物,竟打了那无名小卒阿Q,那么这无名小卒阿Q就有了名气,这好比皇帝哪天竟强娶了个民间女子,这民间女子就被人津津乐道了。
何况阿Q说是赵太爷本家,虽挨了打,是真是假,谁也弄不清,倒不如敬重一些较为稳妥。
其实阿Q是个没有正经工作的无赖。
只能干短工,像割麦、舂米、撑船,莫不做过,但时日不长,一到农闲就遭人嫌弃,晚上就灰溜溜地钻进未庄的土谷祠里。
手里一有闲钱就得就去压牌宝,多是汗流浃背地挤进人群里替他人着急,自己那些零碎钱早输没了,有一回倒是赢了,又逢上人打架,混战一团,自己也被卷了进去。
等阿Q从地上爬起来,不顾腰酸背痛,一摸口袋,又一个子没有了。
这会阿Q是真有点怏怏不乐了,就算说成是儿子拿的也有些失意痛苦。
但是他立刻能”转败为胜“,用力往自己脸上赏了两巴掌,就立马心平气和起来,安心躺下睡了。
阿Q定是觉得那两巴掌打的是别人,这就好比自己打了别人一样爽快。
鲁迅先生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而阿Q正是这所谓的”怯者“。
阿Q平素是不敢招惹别人的,一则打不过,二则是没胆子。
但一日喝得醉醺醺的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地下捉虱子,这王胡一个接一个从身上找出虱子,然后放在嘴里“毕毕剥剥的响”。
瞬间就燃起了阿Q的好胜心,也从身上捉虱子,捉了半天,不过两三个,好不容易捉个中等大小的虱子,放在嘴里狠命一咬,却不如王胡的响。
阿Q觉得受到侮辱,又自认为王胡不如自己,便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骂气王胡来。
王胡哪里肯忍,就骂了回去。
这两个地痞无赖一言不合就打了起来,阿Q自然连王胡的身都没挨到就被一顿胖揍。
被打的阿Q心里哪能舒服,远远看见“假洋鬼子”便低低骂了起来,这也是气急了,不然阿Q哪敢招惹“假洋鬼子”。
实际上,这“假洋鬼子”是阿Q给钱太爷家大儿子起的外号,人家不过是出国留学长了见识,便剪了辫子,阿Q那管这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假洋鬼子”就是想“里通外国”。
“假洋鬼子”本就不喜阿Q,加上手里拿着个棍子,不管阿Q解释自己是在骂旁边的小孩,就抡起棍子狠狠地抽向阿Q。
阿Q便拿出他那套“儿子打父亲”来安慰自己,也不觉难过。但见迎面走来个小尼姑,又心里痒痒。
就赶上去又是往地上吐一大口唾沫,骂了起来。
小尼姑不想理睬这赖人,就赶紧低着头要走开。
阿Q见小尼姑如此好欺负,更是忘了之前挨了打,高兴起来,又见周围人哄笑着看着,更觉神气,又捏了捏小尼姑的脸蛋,才扬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