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可视、可听、可感、可触的敦煌文化,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开启充满想象力的文化应用: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上线,首次通过“互联网 ”实现30个经典洞窟整窟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的全球共享。
——2018年,敦煌研究院联手腾讯地图推出智慧景区小程序,打开一扇扇远程感知莫高窟的窗口。
——2020年,首个集探索、游览、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功能于一体的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上线,至今已有超2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
——2022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发布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启动“数字藏经洞”项目。
——2022年,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
“伽瑶”起舞动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更多人走近莫高窟,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
数字化团队: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见到莫高窟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感动,但是也有迷茫,因为不知道来了以后能做什么。”回想大学毕业初来敦煌研究院,安慧莉说那时自己对敦煌还谈不上热爱,后来在工作中逐渐了解莫高窟,慢慢建立起一份责任心。
6月的敦煌,窟外高温酷暑,窟内寒气逼人,长时间在窟内作业,老一辈敦煌人大多患有风湿病。安慧莉和她的年轻同事们用厚厚的棉衣把自己“武装”成“太空人”,在窟中一干就是一整天。
文化需要传承创新,文化守护者也要薪火相传。敦煌研究院年轻的数字化团队以“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与时偕行、推陈出新,让敦煌文化走入更多百姓家。
截至2022年底,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89个洞窟的数字化摄影采集,178个洞窟的图像处理,45身彩塑、140个洞窟、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以及5万余张档案底片的数字化。
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杜鹃说,研究院2022年度全媒体平台浏览量达4亿人次,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艺术与数字相结合,让洞窟里的文物“活”起来、“走”出来。
尽管莫高窟数字采集工作已持续30余年,但也只完成洞窟总量的不到一半。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研究院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敦煌壁画、彩塑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我们愿意和前辈一起,共同守护历史的真实,留住人类的文化遗产,让它永不消失。”安慧莉说。
总策划:赵丹平、顾钱江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记者:赵丹平、闵捷、张文静、马莎、贾钊
视频:马莎
编辑:刘畅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甘肃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