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家族有多厉害,陈寅恪的家史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2 02:21:59

陈封怀

1936年,陈封怀学成归国,他放弃了留在大城市获得优厚待遇的机会,毅然回到阔别两年的庐山森林植物园,为植物园的建设和发展辛勤工作。

然而正当庐山森林植物园的建设蓬勃开展的时候,日本侵略军逼近了江西九江,植物园即将遭到毁灭性的冲击,庐山周围炮声隆隆,憾不动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的陈封怀,在工人几番劝说下,陈封怀方含泪离开。

1946年,传来抗战胜利的消息,陈封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回到庐山,一眼看去,满目疮痍,断瓦残垣,曾经辛辛苦苦培育的珍贵植物损失殆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在这样艰苦条件下,陈封怀毅然挑起了重建植物园的重担:没有房屋,就和职工一起住在简陋的茅草棚里,没有粮食,就将吃的大米一步一步背上山,没有蔬菜,自己动手种马铃薯和萝卜,条件虽苦,但陈封怀没有逃避艰苦和设法迁往大城市,而是与职工一道,毫无怨言。

非但如此,他还四处筹集资金,恢复和发展植物园;又将自己兼任中正大学教授的工资贴补职工生活,维持植物园支出。此时的陈封怀不仅要与艰难困苦的条件作斗争,还要与破坏植物园的行为进行斗争。

陈寅恪家族有多厉害,陈寅恪的家史(13)

陈封怀

1948年秋,蒋介石想装饰自己和宋美龄的居所庐山别墅——美庐,底下的官员为讨好蒋介石、宋美龄,派了四个人到庐山植物园挖掘红枫。

陈封怀挺身而出,义正言辞说:“红枫不能挖,树木是植物园的,我有责任保护!”那几个挖红枫的人见陈封怀坚定不屈,只好讪讪而退。为这件事,当时的江西省省长王陵基特意“宴请”陈封怀,要他“割爱”,当时的庐山管理局局长为此威逼陈封怀,而他都丝毫不为所动。

还有一次,在解放庐山前夕,国民党军队的散兵在庐山大肆抢劫,并装作土匪绑架了陈封怀,要勒索钱财,幸而第二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登上庐山,陈封怀才得以获救,也使中国当时惟一的植物园保存下来。

陈封怀不但对植物园事事亲力亲为,更积极钻研报春花科植物。单发表的植物研究论文就不下20篇,又主编了多本植物学书籍,单单《庐山植物园栽培植物手册》一书就记载了1250余种栽培植物,此外,他还参与设计杭州植物园;主持建立南京中山植物园;领导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华南植物园的建园工作......

爱国之心一片赤诚,不为权贵摧眉折腰,呕心沥血成就著述,陈封怀一身坦荡,将家族传统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3、三百年来 唯一人

德厚流光陈寅恪

“陈门五杰”享誉中华,而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陈寅恪。

得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两代人的文学积淀,得长兄陈师曾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陈寅恪厚积薄发,成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我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梁启超曾这样评价陈寅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我国著名古典研究专家傅斯年这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家族有多厉害,陈寅恪的家史(14)

陈寅恪

1925年,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迎来了四位导师,前三位学者无一不是文坛翘楚: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才学过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而最后一位让人大跌眼镜,无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

众人不禁议论纷纷:“他教得了我们吗?”梁启超笑笑,一语惊诧旁人:“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终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没多久,他就成了轰动清华的人物。

据学生讲:

“陈先生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陈先生讲课时七八种语言信手拈来。”

“陈先生讲历史,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就连文字出处都说的一字不差!”

没错,这就是博古通今,学问精深的陈寅恪,他有一套著名的讲课规定:

“四不讲: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我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若是陈寅恪胸无点墨,何来这般霸气冲天之说?他是做老师的一座高峰,“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的学生中多得是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

陈寅恪家族有多厉害,陈寅恪的家史(15)

陈寅恪

后来凡是陈寅恪的课,皆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也来听他的课: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风雨无阻、堂堂必到;每当陈寅恪讲《中国哲学史》,在教室的角落里总能看到哲学专家冯友兰的身影。

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可以向陈寅恪请教,而且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的声誉,吴宓曾不无感慨地说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又因陈寅恪身出名门而学识过人,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盛名之下,陈寅恪始终朴素厚实,谦和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他气度不凡,威望服众。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陈寅恪出了一篇国文试题——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为“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

结果“对对子”这一题,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对出“胡适之”而获满分的考生,仅周祖谟(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一人。其余答“祖冲之”,“王引之”之类也尚可成对,凡答“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因此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

陈寅恪有理有据地提出四条理由:

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

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

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

这番解释一经发表,“对对子风波”即告平息,陈寅恪的威望可见一斑。

在繁忙的教学中,陈寅恪仍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掌握和精通日语、德语、英语、法语,涉猎梵语,希腊语,巴利语,藏文、蒙文、突厥回鹘文、吐货罗文(土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朝鲜文、佉卢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伊朗文(应当是古波斯文)、希伯来文等20多种语言。

他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主张在“在史中求识”,“诗史互证”,研究涉及到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等。

不幸的是,陈寅恪患上目疾,医生最后下了一份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双目失明对于一个执笔之人而言,不亚于晴天霹雳,而陈寅恪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助手帮助,写成了80余万言的《柳如是传》,步步卓绝,字字啼血!而这些文字在当时绝不可能出版,明知道出版无期,他依然坚持完成,一如他留学期只要学问,不要学位那般天高云淡的风范。

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陈寅恪家族有多厉害,陈寅恪的家史(16)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