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整套
用于农耕生产的工具
随后,在3处考古遗址
又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的水稻遗存
由此发现
距今1万年前
稻作农业社会逐渐从
采集狩猎社会演变过来
在中国大地形成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先民们驯化了栽培稻
赵志军介绍
野生水稻成熟后需落粒来繁衍后代
人类在野生水稻生长中
收获到了不落粒个体
并保留了部分
播种到田地中
经过上千年反复地种植、播种、收获
最后人类播种的稻种
都变为了不落粒的个体
也许您要问
怎么知道哪个稻种个体会落粒呢?
赵志军说,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
这对“孪生姐妹”
主要通过稻粒的小穗轴和基盘
在显微镜下观测它们的衔接面
光滑的是野生稻
呈撕裂状的是栽培稻
“五谷丰登”养育了中华文明
除了南方稻作农业
北方的旱作农业也在逐步演变
稻作农业以水稻为主
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延续至今
而北方旱作农业不同
4000~5000年前传入中国的小麦
因为优良的旱地作物特点及其产量
逐渐取代了粟和黍
成为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
形成了现今
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
距今4000年左右
中国大地上分布了6个不同文化区
从所种植农作物的角度
主要包括4个类型:
种植粟和黍为主的北方地区
种植水稻的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稻旱混作的黄河下游地区
以及夏商周文明形成的核心区域
同时种植5种农作物的黄河中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