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配图:项梁兵败战死
由此,笔者认为章邯此举是他的一大败笔,所谓养虎遗患终被虎食,要知道楚怀王虽然只是个傀儡,但是毕竟是一面旗帜,旗帜不倒,则又会渐渐坐大,更何况他还留下了项羽这只猛虎。
- 其次,章邯的第二个败笔:让屡战屡败、身心俱疲的王离军围巨鹿,自己却去守粮道
我们知道,章邯和王离组成的平叛大军其兵力多达四十万。其中王离手下的二十万队伍可是常年与匈奴作战的长城军团,按道理王离这一支队伍的战斗力应该是要强于章邯的刑徒军的。因此,当赵军败退之后退守巨鹿之时,章邯命令王离率部围攻巨鹿,而他自己则退居二线,驻守在巨鹿西南方向的棘原以“筑甬道而输之粟”,成了王离军的护粮部队。
九州配图:章邯影视剧照
这样的战场决策和布局,从表面上来看,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毕竟与自己所率领的乌合之众相比,王离的正规军去前线肯定更有胜算。然而,实际上很多人忽略了下面这一个细节。
“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乃道砀至成阳,与杠里秦军夹壁,破秦二军。楚军出兵击王离,大破之。”——《史记·高祖本纪》
“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西击将杨熊军於曲遇,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也就是说,在王离兵围巨鹿之前,实际上他的队伍先后在成阳(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北)和杠里两次被刘邦的队伍大败。屡战屡败的王离军,定然士气低落,而且四处奔波行军,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最后还被章邯推向前线。反观章邯这边,虽然率领的是刑徒军,但实际上战斗力惊人,连战连捷,必定士气高涨,而且还补充了司马欣、董翳的两支新军,正是兵强马壮之时。
九州配图:战场形势图
由此可见,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让这支刚刚连续遭遇惨败的秦军在短短十数天内从山东战场长途奔袭到了河北的巨鹿战场,而自己却屯兵棘原远离前线,在后方当起了后勤管家,实属资源的严重错配,为后来的全面溃败埋下了一个重要隐患,堪称其最大的一个败笔。
- 再次,章邯的第三个败笔:优柔寡断,畏首畏尾,战意不足
到了巨鹿之战展开之时,在安阳休整了46天的五万楚军在项羽的率领下急速掩*而来,九战九胜,一举围歼了巨鹿城外的王离军团。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当王离军团与项羽激烈鏖战之时,章邯彼时在做什么呢?为何不与王离配合,从棘原北上两面夹击项羽呢?莫非守“粮道”真的需要二十万大军?还有,后来项羽派英布切断了其粮道之后,为何也不敢像项羽那样激励手下将士拼死一战呢?
实际上,我们从此后发生的史实事件中可以发现,章邯大军自从攻破邯郸之后便再无大的军事动作,在王离军团被歼灭之后,他的队伍在与项羽的被动交战中都是且战且退的状态,直到他最终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举众投降之时,依然拥有二十万的兵力,可见他在巨鹿之战之中并未遭受大的战损。
九州配图:章邯举众投降
这一系列的疑问,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章邯的心里动了私心,有着其他的算盘,才让他如此进退失据、战意不足。这一点并非笔者纯粹臆断,站在彼时的大环境之下,设身处地的站在章邯的处境想一想,便可以理解他的战场决策了。
秦朝廷当时被赵高把持着,而赵高又十分忌惮别人威胁他的权位,要不然蒙恬也不用死,章邯心中自然深知。对于他来讲,最安全的方式不是完成平叛,也不是战败,因为如果毕其功于一役完成平叛而再造秦帝国的话,那等他还朝之日便是他的死期降临之时,赵高必然不能容他而蛊惑秦二世卸磨*驴。反之,如果直接战败,那等他的也是个死,赵高定然会找他来当那个替罪羊以推卸自己的责任。因此,最安全的方式,就是间接参战,绝不直接参战,也不能力战。如此一来,只要兵权在手,人马在手,同时还有起义军未灭,那赵高还不敢拿他这么个秦末第一名将怎么样。我们不妨再联想到前文所提到的,章邯在击*项梁之后,为何不对楚军赶尽*绝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