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配图:秦二世影视剧照
然而,正是他的这样的私心和自保策略,才为巨鹿之战的惨败埋下了第三个伏笔。
- 第四,赵高的自保对战场局势的影响
其实,这一点和上一点属于同根同源,之所以单独列为一项进行分析,主要因为赵高的自保所影响的还不仅仅是章邯一个人,其影响可以说是全局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蒙恬之死。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原来诸多名将基本都已故去,留下的将领只有蒙恬、王离等将门之后,王离是王翦之孙、王贲之子,而蒙恬则是蒙骜之子。按说王家对于统一大业的功劳是远远高于蒙家的,但是王离却只能在蒙恬的长城军团中当一名裨将,说明了王离的能力还是比较一般的。结果蒙恬被赵高弄死之后,赵高举荐了王离作为主帅。此后的几次战役结果来看,王离确实比蒙恬差远了。假如南下平叛的是有能力又极度忠诚的蒙恬,那章邯也当不了秦军的主帅,战场格局绝然不是那副光景。
九州配图:赵高弄权
其二,任嚣之隔岸观火。前文说的,岭南军团因受主帅任嚣授意,而封关绝道,作壁上观。其实仔细想想,内有赵高乱政,嫉贤妒能,他也不敢轻易卷入乱局,反正山高皇帝远,管它中原洪水滔天。回去参战的话要么战死,要么战败被赐死,要么立大功最后被卸磨*驴,还不如龟缩岭南关门当土皇帝。因此,岭南五十万大军未能北上勤王,对于秦帝国来讲也是相当致命的。
九州配图:任嚣隔岸观火
其三,杨熊军之死与王离之不死。《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秦将杨熊军被刘邦打败之后,便被秦二世给赐死了。杨熊军是王离所率的长城军团的一名将领,因一次战败便被赵高拉去当了替罪羊。而身为主将的王离两次兵败,却都毫发无伤。个中原因就是源于赵高的自保。因为按照秦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而王离是赵高所举荐的。因此,王离惨败的消息显然被赵高人为阻隔,并未传入秦二世耳中,而杨熊军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其四,章邯之降。据《资治通鉴》记载:“王离军既没,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说的意思就是,章邯驻军不前,秦二世派使者来军中问责,章邯恐惧,便派司马欣回咸阳求见赵高打探消息,不得见,最后逃回军营向章邯挑明了情况:“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与此同时,赵国主将陈馀也修书遣使说服他:“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崐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质,妻子为戮乎?”于是,原本犹豫不决又畏首畏尾的章邯终于下定了决心向项羽缴械投降。试想,如果不是对于赵高的忌惮,章邯也不至于叛逃反秦。
九州配图:司马欣
可见,赵高弄权确实不仅祸害朝纲,其影响深刻的影响了千里之外的战场局势和敌我形势。
- 第五,陈兵巨鹿的诸侯军队对战场局势的助力
“馀乃使、泽将五千人先尝秦军,至,皆没。当是时,齐师、燕师皆来救赵,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资治通鉴》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
无论是《资治通鉴》还是《史记》,对战场的描述都是相似的,在王离围困巨鹿之时,齐、燕等诸侯之兵均忌惮于秦军的实力,在城外坚壁观望,不敢出战。直到项羽所率五万楚军将王离军队*的人仰马翻之后,这些诸侯军入辕门见项羽之时,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全都遵项羽为上将军并听其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