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看来,叶圣陶所写的“一个少年的笔记”是选用了长孙叶三午的角度来描摹世态人情与现实情境的。
显然,儿孙绕膝,是叶圣陶颇为怡然的一种家庭气氛。
在这样一种儿孙满堂、含饴弄孙的情境里,叶圣陶选择了以长孙的角度,揣摩孩子的心理,重新拾起他久已搁置的儿童文学创作,显然有一种引导后辈如何去学会观察,如何承继上一代人的精神要素,如何凝聚起叶氏家族的文脉的深厚动机在内。
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对自己的长孙叶三午是寄予厚望的。
北京东城区东四八条叶圣陶故居
但是叶三午的后来生命轨迹,却折射出的是一个贵胄世家第二代的叛逆者的共同属性。
所以,各种层级的第二代,通常会被贯以为“跨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因为上一代的一世英名,给予第二代带来的是一种压力,第二代要寻找自己的存在与方位,最容易的选择就是逆反上一代的路径,以标新立异、剑走偏锋来对标自己的存在感。
甚至我们可以说,“跨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都不过是一种行为艺术,是通过这种表象的逆反,来寻获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如果我们分析不错的话,叶圣陶“一个少年的笔记”中的那个少年,烙印着作者长孙叶三午的所有三维信息。
后来叶三午也继承了叶氏家族的文脉传承,但他却偏爱那种云里雾里的现代诗,留下了许多晦涩难懂的作品。他的遗作《三午的诗》,2018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这本诗集的序言中,叶至善的女儿叶小沫写道:“三午是我的哥哥,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大,因为爷爷属马,生于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爸爸是长子,大哥是长孙,三代人每一代间隔24年,恰好都在农历的午年出生,爷爷就给他起名叫三午。1990年,爸爸、三午和我合写的小说集《梦魇》,获得了当年的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再版的时候应出版社的要求,爸爸在扉页上为我们三个各写过一则作者简介,三午的那则是这样写的:1942年4月19日生于四川成都。1961年毕业于师范,任小学语文教师,后响应号召到密云林场当工人。1965年因工伤失去劳动能力,饱受疾病之苦。1988年11月27日患急症病逝。他从小酷爱文学、音乐和美术,创作过诗歌、散文和小说。这段只有一百字的简介,清楚地概括了三午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