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熟,从接纳平凡的自己开始
三年后,傅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他的第一志愿是北大外国文学系,像父亲一样做文学翻译家,但校方力劝他报考外交学院,培养他做新中国的年轻外交家。
此时的他意气风发,成为外交家也不错,前途不可限量。
谁料,在傅敏进入大学的第二年,父亲和哥哥犯了些政治方面的“错误”,原本辉煌的家庭背景,一下子黯淡无光。
浮华三千,终不过大梦一场。
傅敏的外交家之梦随之破灭,外交学院没做任何解释,就把他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1962年,傅敏毕业了。然而,眼见着周围同学一个个接到了分配通知书,出版社、大学、研究所……唯有他,无人问津,音讯全无。
因为父兄的“黑历史”,当时没有一个单位敢接受他。
学成之后却无用武之地,傅敏心中的苦闷和痛苦可想而知。
在他快要陷入绝望之时,北京女一中老校长杨滨看了档案后,力排众议,把傅敏要了过来,并叮嘱他人,谁也不准把傅敏的家庭情况说出去。
傅敏去学校报到那天,杨校长亲自接待,并且为了他,专门把俄语课程改成了英语课程,让他开英语试验班。
但此时的他,根本不知道杨校长的一番苦心,他只觉理想凋零之后的破碎与痛苦。
他有过小提琴家的梦想,也有过翻译家、外交家的梦想,但从未想过,会成为一名中学教员。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年轻的傅敏含着泪,趴在简陋的校舍床上给父亲写信,傅雷便常写信鼓励他。
傅雷
其时,傅雷的身体也如同风中之残烛。
晚年的他多病缠身,白内障、肾下垂,还伴有三叉神经痛,唯一的经济来源——翻译工作也几乎停止,生活何以为继?他整日忧心忡忡。
幸好,傅敏从沉寂中渐渐苏醒了过来。
校长看重他,学生也喜欢他,再加上傅敏本身勤勉刻苦,他一丝不苟地开展着教学工作。
渐渐地,许多外校教师来观摩他的课,很快他就在英语教学上小有名气了。
在信中,傅敏诚恳地告诉父亲:“我没有名利思想,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很好了。”
从此以后,傅敏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在这里,他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作家周国平曾说: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年轻的时候,我们意气风发,曾立下过宏愿,要让自己卓尔不群,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年岁渐长,经历过无数次努力和挣扎,方才明白,想要不平凡,看似轻而易举,实则举步维艰。
而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接纳平凡的自己开始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程。
在自己的时区里安之若素,在一朝一夕、一步一行中慢慢地修行,最终,我们即便不富有,但我们富足;即便依旧平凡,但绝不会平庸。
任何经历,熬过去就是人生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傅雷如此告知孩子,而他本人所面临的人生苦难,却似乎总是无止无尽。
1966年9月3日,刚烈耿直的傅雷义无再辱,怀着悲愤与绝望,和夫人朱梅馥在家中双双离世。
当晚8时,身在北京的傅敏接到了舅舅从上海发来的电报,上面只有六个字:“父母亡故速归”。
如同晴天霹雳,傅敏一下子跌坐在地,父母亡故的悲恸让他浑如一尊木偶。
其实,不详的预感由来已久。
之前,他想到与父亲往来的信件中,父亲的耿耿直言无疑会带来更深重的灾难,为了安全,他曾忍痛烧掉了与父母往来的家书。
从此,多年后出版的《傅雷家书》几乎只剩傅聪与父母往来的信件,皆因他远在欧洲而得以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