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封冻的松花湖
1409年,明朝整合东北地区的所设卫所,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即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故地)。同年,明朝在兀也哈卫(今吉林市松花江下游)建设造船基地,加强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之间的联系。这处船厂成为沟通两地的中转站,负责转运两地的官兵、粮草、贡赋。
△奴儿干都司
满清入关后,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施行东北封禁政策,并先后设置盛京昂邦章京(盛京将军)和古塔昂邦章京(宁古塔将军),管理东北各地。
△清前中期东北局势
1658年,为抗击沙俄入侵并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宁古塔将军恢复了明朝在古吉林市地区建立的船厂,并驻防旗兵,营建水师。1673年,宁古塔将军在松花江畔建立起了一座城池,命名为吉林乌拉城(满语,意为“沿江的地方”)。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城,设将军衙门。于是,吉林乌拉替代了原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的地位,成为宁古塔将军的治所。
△影视剧中常出现的“流放宁古塔”,即现在的吉林地区
随着吉林乌拉地位的上升,吉林乌拉除了代指宁古塔将军治所,也泛指“东滨大海,西接边墙,南峙白山,北逾黑水”3000余里的将军辖地,为避免混用,将这一地区统称吉林而省去乌拉二字,宁古塔将军也更名为吉林将军。
吉林建省康乾之后,人口迅速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每逢水旱灾害,就会产生大量的流民,流民得不到安抚就会演变成起义暴动,为了维护清朝的稳定统治。
嘉庆帝登基之后,开始逐步放松东北封禁,“京南受灾,高宗纯皇帝格外施恩,准令无业贫民出口(关内)觅食。”随着内地流民的迁入,东北地区陆续设立州府,管理民政,作为吉林将军治所的吉林城也先后变更为吉林厅、吉林府。
1860年,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政治诈骗和军事威胁,侵吞东北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对抗对土地贪婪无厌的沙俄,加强对东北边疆的控制,清政府正式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