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4 歇山建筑
(四)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如图1-5所示。
图1-5 庑殿建筑
(五)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图1-6)。
图1-6 攒尖建筑
二、传统古建筑的特征
(一)规划布局
古建筑把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比如,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矮小简单。之所以强调中轴对称,为的是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古人云: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是《周礼·考工记》里的一句话,意思是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都城九里见方,城共有四边,每边三门,按经纬线,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幅宽九轨,即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居中,东侧为祖先的宗庙,西侧为祭天地的社稷坛,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北面是市场。朝会处和市场的面积各为一夫(郑玄注:二方各百步。)。图1-7所示为《周礼·考工记》王城图。
图1-7 《周礼·考工记》王城图
从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古建筑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都遵循《考工记》有关匠人营国的规律,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化的,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图1-8)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体现了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