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6 结构的透视图
这种结构类似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木结构的框架体系一个很大的优点在于,它的节点是用木材制作的榫卯结构,当有荷载作用时,在节点处能释放一部分能量,“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古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鉴于这种结构形式,派生出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石作、瓦作、砖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营造的专业分工。
框架结构中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隔墙与门窗的设置就有了极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使用要求、功能要求的不同而巧妙变化,此外,为了防止风、雨、雪对建筑的侵害,出檐就需挑出更多,也就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栱”(图1-17)。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有效地把上部出挑的面荷载逐层传递到柱子上成集中荷载,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品。
图1-17 斗栱
中国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延承至今。鉴于这种传承方式,有关古建筑的资料几乎绝迹,大多靠现场考察取得,致使现阶段在设计方面的资料就所剩无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