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最简单直接的判断方式,就是你觉得“好不好喝”。
判断好茶的标准,无非是三点,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干净讲究的加工,三是严格仔细地储存。
正常来说,在这三个大前提下,茶叶就会很好喝。
但反过来,要找茶叶的缺点,对于新人而言,难度不小。
因为六大茶类中,每种茶的评判,都有相应的标准,具体可以参考国标中的感官品质。
以白茶为例,白茶国标中,详细介绍了白毫银针两个等级、白牡丹四个等级、寿眉两个等级。
包括它们各自该具备什么样的外形(条索,整碎,净度,色泽),什么样的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
借助这些要求,新手翻阅国标之后,便能相对简单地去判断一款茶的好坏。
如果面前的这款茶,不符合国标中的要求,就证明品质有问题。
至于到底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则还要进一步地判断。
《3》
有一个词,叫作“茶叶审评”。
顾名思义,就是审评人员用感官,鉴别茶叶的过程。
利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理论上来说,如此专业的事情,应该留给专业的人干。
然而,茶圈中,不乏有一些茶客,特别喜欢用审评的方式喝茶。
其实他们也喝不懂,只是觉得用这种方式喝茶,很酷,很厉害,仅此而已。
于是,每次出去喝茶,都会呼朋唤友,再在茶桌上摆上一排盖碗。
学着斗茶赛的架势,茶叶一律要坐杯,闷得又苦又浓,才能出汤。
那架势,好像瞬间已经成为了某某大师。
但我们知道,这样泡出来的茶汤,并不好喝。
非但不好喝,而且又浓又苦又涩,刺激感十分强烈,苦涩到舌头麻烦都是常有的事。
由于闷泡的时间太长,大量的茶多酚和咖啡碱涌入汤水里,带来浓烈的苦涩感。
当这样的茶汤,喝进嘴里以后,必然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就像是喝了一口酱香型的白酒,满嘴酱感,舌苔上还会生出一层厚厚的褶子,口感极差,一点都没有好茶该有的“香、清、甘、活”。
至此,舌头上的味觉,已经被苦涩味覆盖了80%。
几乎感受不到其它味道了,再继续品茶,继续找缺点,还有意义吗?
当然,久而久之,舌头就会习惯。
口味变重了,对什么味道都不再敏感。
将来,不论喝什么品质的茶叶,好茶还是劣茶,都会觉得相差不大。
原本灵动的味蕾,活生生被磨平了棱角,变得无趣。
况且,专业的审评人员,都是由名师指点,且经验丰富,身经百战。
即便是面对一杯又浓又苦的茶汤,也能准确地从里面捕捉到缺点,进而做出判断。
若普通人按照这样喝茶,肯定是会闹笑话的。
在专业和业余之间,隔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若真心想要学茶叶审评,那就去拜师学艺吧,认认真真地进行系统性地学习。
经过无次数的刻苦训练,无数次的实践总结,无次数的研究钻研……
这份苦差事,未必人人都能承受得起。
所以,作为普通茶客,只是喝茶爱好者,我们还是建议,不必如此。
自己喝得开心,喝得舒服就好。
喝茶的本意,应该是享受,寻找美好,发现美好。
千万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