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在酸性条件下能存在吗,氨基酸碱性条件下稳定么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25 12:03:59

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几乎有80%的学生在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是针对“知识点”或者是“方程式”进行背诵和记忆。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沿用的是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导致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知识点记不住,记住了不会用,会用了也做不对,做对了也不得分的情况,导致学生对于化学学科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继而严重的影响了化学学科的学习效果。为了解决化学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的“以背诵为主”的学习方法问题,提出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为提升学习情绪,建立知识关联,构建知识体系,整体提升学习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原有的“大理综合”的学习模式的设置中,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与物理学科知识和生物学科知识具有密切的关联。具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化学学科在高中阶段的知识点与物理学科在高中阶段上的知识点的联系,在理化两个学科中的存在的联系主要是基于理论层面上的联系。

1. 化学中的“勒夏特列原理”和物理学科中的“楞次定律”的相似性

在勒夏特列原理中的具体内容是:勒夏特列原理(又称平衡移动原理)是一个定性预测化学平衡点的原理,主要内容为: 在一个已经达到平衡的反应中,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压强,以及参加反应的化学物质的浓度),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而在楞次定律中的具体内容是: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勒夏特列原理和楞次定律分别是化学学科中和物理学科中的“惯性定理”在性质上具有以下三个角度的相似性:

(1)角度一的相似性表现为:判断目标的相似性,即均为“方向性”的判断,勒夏特列原理进行的是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而楞次定律进行的是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

(2)角度二的相似性表现为:判断方式的相似性,即均为“新旧比较”的判断,勒夏特列原理中是对于反应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压强)以及反应的物质条件(如: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或对应的百分含量)在旧的平衡中和新平衡的构建中进行比较,而楞次定律中则是对于“磁通量”进行新旧比较;

(3)角度三的相似性表现为:判断结果的相似性,即均为“减弱变化”的判断,勒夏特列原理是通过新的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减弱反应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变化和物质条件变化,而在楞次定律中,是通过感应电流的产生对磁通量的变化起到减弱和阻碍作用。

2. 化学学科中的“盖斯定律”和物理学科中的“动能定理”之间的相似性

在化学学科中的盖斯定律的具体内容是:又名反应热加成性定律。若一反应为二个反应式的代数和时,其反应热为此二反应热的代数和。也可表达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起始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它是由俄国化学家盖斯发现并用于描述物质的热含量和能量变化与其反应路径无关,因而被称为盖斯定律。而物理学科中的“动能定理”则指的是:动能具有瞬时性,是指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合外力(物体所受的外力的总和,根据方向以及受力大小通过正交法能计算出物体最终的合力方向及大小)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末动能减初动能。动能定理一般只涉及物体运动的始末状态,通过运动过程中做功时能的转化求出始末状态的改变量。但是总的能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能的转化包括动能、势能、热能、光能(高中不涉及)等能的变化。

“盖斯定律”和物理学科中的“动能定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在性质上具有以下四个角度的相似性:

(1)角度一的相似性表现为:两者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均具有条件约束性。在盖斯定律中的条件约束是包含温度和压强在内的环境条件约束,以及反应物物质的量的物质条件约束,而动能定理中的条件约束是使物体的合外力为零;

(2)角度二的相似性表现为:两者在计算过程中的相似性,均为“末状态-初状态”其计算结果仅与“初状态”和“末状态”有关,与中间的过程和途径无关,均能够实现由具有瞬时性的状态量的计算体现过程性的过程量。

(3)角度三的相似性表现为:两者在计算结果上的相似性,均为标量,即只有大小但是没有方向,在盖斯定律的计算结果中,当计算结果为正值时,则表示反应体系在反应环境中的吸收能量,反之则表示释放到环境中的能量值;而在动能定理的计算结果中,当计算结果为正值时,则表示运动过程中的动能的增加量,反之则为动能的损失量;

(4)角度四的相似性表现为:两者在实质的上的相似性,均体现了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和消失,在研究的体系中均以能量转化的形式实现了对应的初始状态量和结束状态量。

第二个方面是化学学科在高中阶段的知识点与生物学科在高中阶段上的知识点的联系,在生化两个学科中的存在的联系主要是基于实践层面上的联系。

1. 化学学科中的“缩聚反应”与生物学科中的“蛋白质合成”

在化学学科中的缩聚反应:即缩合聚合反应,单体经多次缩合而聚合成大分子的反应。该反应常伴随着小分子的生成。其反应的条件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官能团的单体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产生有简单分子(如水、HX、醇等)的化学反应。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常见实例是:甲醛跟过量苯酚在酸性条件下生成具有线型结构的酚醛树脂。而在生物学科中,以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其本质上就是缩聚反应的具体应用案例,其中氨基酸具有两个官能团,分别是氨基和羧基(能够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要求两个官能团同时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取代反应生成肽键,并通过缩聚反应形成肽链,具有线型结构,并产生了小分子水,同时在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影响其功能特性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二硫键”对肽链的盘曲折叠,是蛋白质具有空间结构,这一现象对应了在化学学科中涉及到的“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这一基本理论,同时在化学学科中涉及到的“硫元素以体现自身的还原性为主,易与重金属生成难溶性物质”的性质相对应解决蛋白质在重金属盐的条件下发生变质的这一性质,同时在化学学科中“氨基具有碱性、羧基具有酸性,肽键在酸性或碱性的条件下能够发生水解”的性质,对应解决了蛋白质在酸碱度影响条件下的变质。

1. 化学学科中的“醛基的检验和鉴定”与与生物学科中的“利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

在生物学科中,高一年级则进行了细胞进行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营养物质,在进行糖类的学习过程中,提到两个常见的“六碳单糖”分别为“葡萄糖”和“果糖”,并说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够在斐林试剂的作用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在化学学科中则进行了相关原理的具体阐述,首先通过“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和基本分类,阐明,果糖和葡萄糖两种“六碳单糖”具有相同的分子式和不同的结构,两者互为同分异构体,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类型的划分,葡萄糖分子结构为“多羟基醛”而果糖的分子结构则是“多羟基酮”两者属于官能团异构类型;并在化学性质的角度上,表明醛基具有强还原性,而羰基不具有强还原性,因此在弱氧化剂氢氧化铜悬浊液(即生物中的斐林试剂)和银氨溶液的作用条件下能够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说,从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原理上,对生物学科中的还原糖的检验和鉴定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作为一个自然学科,与物理学科和生物学科在知识理论上和实践应用上均具有广泛的联系,本文中仅以对代表性的样例进行提出和论述,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具有发散型的思维和关联性的思维,不仅能够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区别实现对于知识内容的巩固和记忆,同时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在学习过程中必要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适应当前“以联系和发展角度进行学科教学和考查”的课程目标,从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试题适应等多种角度实现素质与成绩的一体化提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