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的班级,我使用过不同的班级发展关键词,并由这些关键词开启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之旅。这样的班级文化就是有个性的,也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比如,在一个差乱班里,为了帮助学生走出泥潭,在对学生的心态仔细把脉后,我提出了以 “赢得尊严”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主线;在一个由中等生组成的班级里,结合我校的传统(陶行知先生是我工作学校的创办者并亲任校长六年),我们将班级取名为“行知班”,建设“知行合一”的班级文化体系;在一个生源相对较好的班级里,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我们提炼了“公德、责任、合作、友善”八个字的班级核心价值观,以及“立志、修身、精进、坚毅”八个字的学生个人成长关键词。
② 将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物化
核心价值观、班级愿景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必须以物化的方式具体呈现,否则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班名、班徽、班服、班级口号等的设计、征集活动都要围绕班级精神内核开展。
在发起全班性的征集、评选活动前,班主任要反复强调主题,否则学生的行为就会漫无目标。有些班级的班名、班徽和班级口号各不相干,也未围绕班级精神内核而设计,给人的感觉是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很凌乱。
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如图 8–19 所示。
- 案例“行知班”的物质文化建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所在学校的老校长。2010 年新接班时,我们班取 名为“行知班”,班级文化建设核心为“知行合一”,这与学校的文化渊源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班级文化有了“根”。“行知班”的物质文化建设如图 8-20 所示。
这样的物质文化建设思路就很清晰,给学生的印象也很深刻,以至于毕业几 年后,学生依然骄傲地称自己来自“行知班”。
③ 寻找班级的品牌建设方向
班级核心价值观只是指出了班级总体发展方向,尽管有很多物化的手段可以呈现,但毕竟还是有些空泛。班级必须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一些具体的、可以让学生真实感知的行为、活动,并以此来影响学生的个体价值观。这才是建设班级文化最重要的意义。
建班伊始,班主任就要结合班级文化的核心思考未来可以培养学生怎样的品行、可以创建怎样的班级文化品牌。比如,知行合一,用什么活动可以诠释,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班级生活中,不仅能记住知行合一的理念,还能体验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甚至让知行合一成为终生的行为准则之一。
- 群体认同阶段
如果班级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充分参与(这是非常必要的),核心价值观是大家共同提出来的,那么核心价值观的群体认同阶段就会和创建阶段融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认同的过程。
当然,从提出到被大多数人认同,还是需要做很多工作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也是学生初步适应班级文化氛围的时间(他们自己也在创设班级文化氛围)。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学期,一个班级的班风就可以基本形成。
新班组建前两个月,是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时期。智慧的班主任一定会及早布局,积极开展工 作,迅速创设新局面。此时工作效果会非常好。
而不够专业的班主任会觉得这段时间班级比较平稳,事情不多(因为新班会有一个“蜜月期”,新生刚入校,还有些收敛, 新鲜感还没过),故而麻痹大意。等班级问题越暴露越多,甚至形成一些坏风气后再去抓,难度就大了。
我见过很多班级,新班组建半学期(以期中考试为限)就垮掉了, 无论是行为表现还是考试成绩(期中考试是新班经历的第一次大型考试),都非常糟糕,和优秀班级已经形成巨大落差。此时再想挽回局面,就是非常困难的事。
班级每天发生的事情、出现的问题,为班主任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班主任要有敏锐的嗅觉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案例进行教育。教育不能就事论事、蜻蜓点水,应该“高起点,低落点”,仔细分析案例中隐含的价值判断、行为动机,进而上升到学生素养培养的层面。
点评有导向功能。通过理性分析和价值观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白在班级里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向别人学习什么、要远离什么,什么应该努力追求、什么应该学会放弃, 等等。
- 共同价值观形成阶段
即使学生认同班级核心价值观,也不代表这些价值观可以自动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在学生对班级核心价值观认同(至少不抵触)后,班级文化建设将进入“攻坚 战”—— 群体价值观形成期。这是把班级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真实转变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的过程。
受固有习惯、周边环境等因素影响,学生在行为上必然会出现反复,所以这一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除了继续坚持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外,还需要有制度保障,并通过活动予以强化。
①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
班级制度不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本身也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制度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不能仅利用制度的强制约束性功能(比如对违反规定的学生严加惩处),还要用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
所以,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了制度文化,关键还要看是什么样的制度、怎么制定制度、怎么使用制度,以及制度在班级生活中的意义。所谓班级“制度文化”,按我的理解,是指有核心理念支撑、师生共同制定并完善、有班级特色、对学生的行为能产生正向影响的制度体系。
建设班级制度文化,需要班主任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制度的制定、执行和教育工作,也需要有一定时间的积累。
班级应慢慢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见图8-27)。
② 建立符合班级核心价值观的多元评价体系
有了评价原则,再根据原则设计项目。项目要分类、多元化,评价周期不宜过长,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有了项目就要制定评选规则,让评价制度化。评选中要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班级评价体系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可以根据班级的发展情况和教育需求,一项项建立评价项目和制度。这些评价项目并非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的。每一个评价项目都有明确的指向,而不是为评价而评价。
班主任要非常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它与班级文化有着怎样的关联、通过这项活动引导怎样的价值观;或者说要倡导怎样的群体价值观,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评价制度。
评价项目的设立思路有两个:一个是事件,一个是人物。班级中会发生各种事件,也会涌现出各种人物,这些都是建立评价项目的理由(见图 8–35)。